信之。慎無以愚言為妄也。

  化儀之餘
  示宜華眾道人

  老人於癸丑冬日。自粵東杖策來南嶽。道經宜章。善男子鄺紹楨等二十餘輩。迎老人於經堂。殷勤頂禮而作供養。求請開示。略說法要。一宿而行。既而老人隱寓靈湖蘭若。建諷誦。
  華嚴道場。乙卯夏六月。紹楨等遠來瞻禮。正值老人為眾講說金剛般若。隨喜聽聞。大生歡喜。拈香請示。在家修行捷要。老人因示之曰。宜章當深山僻地。無善知識經過。在家善信雖多。未聞正法。今眾等各宜精持五戒。以為正行。此五戒者。乃吾 佛專為在家善男子說。此五戒。即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也。故曰。五戒不持。人天路絕。是故在家善士。應當奉持。既持五戒。不可聽信邪師邪教。妄說法空。撥無因果。斷滅佛種。造地獄業。只當專依 佛教。修西方淨土法門一味。以念佛為正行。然淨土一門。接引眾生。利益最廣。古今念佛得往生者甚多。但以專精為主。不是一月一兩會。念佛幾千聲。如此便作正行也。第一要發心。深厭娑婆是苦。志求捨離。存想西方淨土。蓮花化生。念念定要往生彼國。親見 彌陀。以為本願。每日早晚要刻定功課。或持金剛經。或持彌陀經。或持往生呪。定要念佛。回向西方發願往生。以此為定規。二六時中。無論閒忙動靜。將一聲阿彌陀佛。持在心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斷。乃至睡夢之中。亦不忘失。如此打成一片。無有閒斷。名為一行三昧。此念純熟。一切境緣不被打斷。開眼合眼。一聲阿彌陀佛。明明現前。將一切世閒父母妻子。種種恩愛妄想業念。都被一聲佛號消磨清淨。如此即得自心清淨。經云。心淨則佛土淨。如此念佛。如此用心。念到臨命終時。單單只有一聲阿彌陀佛現在目前。一心不亂。自然得見阿彌陀佛親來接引。一念之頃。即得往生淨土。從此即得永脫生死之苦。高登極樂。蓮華化生。便是一生念佛之效驗也。如此精專。若不往生。則諸佛墮妄語矣。若是悠悠歲月。口說念佛。心無實行。是為自瞞自欺。豈有效驗之時耶。善男子等。既發信心。當行實行。萬勿自欺。

  涌泉寺湖心寺十二時念佛規制

  佛說眾生生死。長時以積日夜。以至劫數輪轉。不休不息。由念念妄想攀緣。曾無一念之蹔已者。以妄想不斷。故生死無窮。長劫迅輪。無蹔停寢。職此之由也。佛說種種制心之法。皆止輪之墊耳。法門雖多。以眾生垢重識昏。難以攝入。故唯念佛一門。最為捷要。所謂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以眾生一切妄見。皆屬生死。獨許見佛之見。為出生死法。然見佛必從憶念而至。妄念日夜無閒斷時。特以念佛斷之。此遠公之匡山蓮社。六時刻漏所由作也。是時社中百二十人。稱高賢十八而已。斯則真實念佛者。又不多得。今之視念佛為末品。豈真知也哉。近代唯牛山以念佛為行。且以煉魔為名。則苦於鉗錘太緊。雖日夜不斷。歲止三冬。而人非一律。亦難於長久。頃雲棲力主念佛。雖日以四時。然於夜有睡眠。又費呼喚警醒。法欠微密。今法師佛石玄津。各發心以十二時為請。此法固綿密。而動靜飲食。似難歸一。若調理有度。設法得宜。此又古今之良規也。請益老人。因為剏立規制庶事不繁。而人心一致。此乃微密妙行也。乃為之制。條牒如左。凡念佛會建立。隨人隨願。廣狹不一。若力大則堂多。力微則堂一。人亦如之。但人不論多少。均派六班。晝夜班各二時。照香輪流。出班禮誦。行道懺悔。而餘皆靜坐。隨聞默念。或習觀門。願者隨之。此則靜多動少。不繁不亂。而佛聲不斷。則妄想不生。如相呼相喚。不昏不散。入則動靜一如。自他不二。寤寐恒常。此則不起於座。頓見彌陀。是為第一如意妙行。至若飲食。亦宜如法調之。務使內外一如。則人我兩忘。是非俱泯。而道場之安恬寂漠。亦無如此之妙者。老人深思此法。愧脚跟未措。尚未遂心。故特示之。代為前驅。他日觀聽者眾。必處處建立。而淨土將徧震旦矣。是有望焉。

  宗鏡堂結修證道場約語

  佛說一大藏教。備列眾行。總歸修證。以為究竟。所謂依一心以建立萬行。以萬行還證一心。故云。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原夫法界。不屬迷悟聖凡。良由無明不覺。迷此一心。從迷積迷。造種種業。自取輪迴生死之苦。所言修證者。但以淨除自心之三障。復還自心之本體。故名為證。非離修外別有證也。是以佛祖教人修行之訣必先了悟一心。淨除三障。以心難悟。故設觀以通之。障難除故設懺以淨之。即華嚴法界圓宗。尊普賢為毗盧長子。而十種願王。以懺悔業障。為前列也。是以從昔以來。若天台親悟法華三昧。猶尊懺法為妙行。設有儀軌。即永明大師。乃淨土中人。尚謹遵而力行之。況其他乎。嗟哉末法。去聖逾遠。眾生垢重。積迷逾深。既無了悟參究之功。又乏懺摩悔罪之行。將何法可望出生死乎。唯永明大師。鎔一大藏。歸唯心之旨。著書百卷。名曰宗鏡。至今堂存淨慈。其書廣明一心。如揭日月於中天。朗萬法之幽邃。學者苟能親習。則徹見自心。不俟更悟。證入之要。無出此矣。大師生平自行。日課誦念法華經一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