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劇。仗親知力。指歸正道。臨危遂發心出家。作沙彌。披法服就死。念佛七日。即能感佛接引。端坐而逝。此非般若熏習之驗與。所謂一念回光。頓同本有。生實以之。孰謂生死難出哉。

  聞仲子小傳

  仲子姓聞氏。名啟初。字子與。浙之錢塘人。孝廉啟祥之弟也。仲子幼善病。故早戒舉子業。素有出生死志。無意於室家。乃歸依雲棲。受淨土法門。篤信而力行之。予弔雲棲。仲子作禮白言。某為生死大事。願薙髮而從知識後。予曰不然。佛性四大不能拘。豈毛髮可礙乎。況親在不可遠遊。佛子容為不孝乎。仲子遂已。比歸匡山。知仲子病篤且死。心甚哀之。及讀伯氏傳。乃大喜曰。信哉。雄猛丈夫也。初仲子自恃信力強勝。雖久病。心力甚壯。決以為往生無難。及至臨危。方生方死之際。積習現前。心神恍惚。方知淨業未純。往來不易。乃蹶起大呼曰。亟請知識念佛助我。知識既集。念佛連日。而習境昏擾。乃復呼曰。生死根株。知非他人可能拔也。遂立起着衣盥洗。對佛焚香煉臂。懇倒懺悔。苦切哀誠。徹夜無倦。頃則自知夙障冰消。心安神逸。淨土真境。朗在目前。怡然靜定。急令剃髮。披袈裟。為僧伽相。安然別眾。端坐而逝。嗟乎。此豈常人所能哉。常聞涅槃。諸佛之安宅也。非僧祇勤苦而不能證。至若廣額屠兒。放下屠刀。立地便登淨土。眾生之故家也。至有身陷鑊湯。一念回光。即變而為八德蓮池。二者。吾聞其語。未見其人也。予觀仲子。臨終習境現前。詎非惡道之先見歟。何其勇猛蹶起。大呼一怒。而拔歷劫生死之根。變苦趣為淨土。豈非烈丈夫哉。斯道也。又可以音聲笑貌為之耶。仲子行事。具載伯子傳。故特表著大略。令談往生法門者。於仲子有良驗焉。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三十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三十一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題跋
  題瑞之麟禪人刺血書華嚴經後(在圜中作)

  雜華。統法界之經也。直指毗盧果海。性德圓融無礙。廣大自在。細微莊嚴。以示眾生日用。現證平等心地法門。欲因之以廓塵習。昭真境不離當處。頓得無量受用耳。觀夫佛等。眾生等。剎土塵毛染淨等。劫念往來三際等。迷悟因果理事等。法爾如然居然自在。其所以不等者。良由吾人自昧於一念之差。究竟有天淵之隔。所謂情生智隔。想變體殊。故曰。奇哉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執著。則自然業智。當下現前。如一微塵。具含大千經卷。智人明見。剖而出之。則利用無窮。由是觀之。無論眾生心具。不具只在當下眼明不明耳。豈更有他哉。是以文殊舉之以為智。普賢操之以為行。善財挾之以發心。彌勒帶之而趣果。四十二位之各證。五十三人之全提。月滿三觀。星羅十門。行布圓融。事理無礙。以極塵毛涉入。依正互嚴。種種言詮。重重法象。火聚刀山之解脫。臥棘牛狗之堅持。乃至異類潛行。分身散影。無非遊刃微塵之利具也。由具利。則塵易破。塵破則經卷出。經卷出。則性德彰。性德彰。則果海足。果海足。則無不足矣。斯則六千道成於言下。猶是鈍根。三喚普賢於目前。豈為智眼。信乎聾瞽。封蔀識情。眾生日用而不知也。知則根塵識界。草芥塵毛。通為法界真經。屈伸俯仰。咳唾掉臂。總是普賢妙行。以如是經。海墨積書而不盡。以如是行。日用現前而有餘。只在當人一念回光返照之力耳。今麟禪人。用滴血書此經。是明見而後書之耶。抑因書而後明見耶。猶然書之欲見。而未及見耶。若明見而後書。則不待操觚。全經已具。如臨寶鏡。又豈淋漓翰墨。區區於簡牘文字之間耶。若因書而後明見。則現前日用。妙境全彰。似懸珠網。又豈昏沉業識。茫茫於水月空華之界耶。若書之欲見。而未及見則析骨為筆。剝膚為紙。刺血為墨。點染太虗。揮灑金屑。豈不重增迷悶。枉歷辛勤。一葉落而天下秋回。管灰飛而大地春起。是則書與不書。全經自在。見與不見。明昧一如。悲夫。夜壑藏舟。力者負之而不覺。覺則透出毗盧。全彰法界。昭昭然毫端眉睫之間。物物頭頭。而與普賢交臂也。休師有言。華藏性海。與我同遊者。舍子其誰歟。否則暫閉閣門。試請迴途。重參曼室大士。子行矣。無忘所囑。

  題書華嚴法華二經後

  毗盧遮那證窮法界。富有無量功德之藏。是與一切眾生同有而應得者。故視一切眾生如一子地。必欲全付自得所有而始快。雖眾生茫昧而不覺。乃設無量方便。種種調伏。必使諦信不疑而後已。譬如長者具有無量富饒。止有一子。幼而逃逝。子雖背父。而父未嘗一念忘子也。日月既久。子以傭賃歸來。而不識其父。父既知子。必降身辱志。與子同事相親。而漸通其情實。直至心相體信。父子情忘。然後親為囑書。全付家業而後死。方無憾也。由是而知。雜華。乃我如來法界藏中之典記。法華。如長者委付家業之囑書。入此二種法門。方為克家之子也。善男子吳大靜手書二經。豈非能知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