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予自信靈山一會。儼在目前。說法音聲。熾然無閒。故特書此。以告見聞。隨喜禮拜供養者。不得以色相求之也。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五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六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記

  廬山大悲懺堂記

  唯佛法身無際。全體而為眾生。眾生妄想無際。全體而為生死之妄業。妄業不消。故眾生苦海亦無際。而終莫知出。自非大悲願力。無由以竭苦海。消妄業而出生死。證本際也。是故觀音大士。稱法界心。行大悲行。潛入一切眾生妄想海中。而為之濟度。設陀羅尼。令其持誦薰修。欲令眾生出苦海。見本法身。登涅槃岸。此大悲懺法所由立也。其呪本出灌頂部。乃中道法身所流。是為毗盧心印。始於四明尊者。準大悲經之所剏立。其來尚矣。良以眾生藏識幽關。非祕密心印。不足以破之。是為脫苦之良藥也。直指滿公。受教於雲棲。藏修南岳志。以懺法為佛事。信奉者眾。既而之廬岳。結隱單棲。願廣此法。以度四眾。故建懺堂。以示薰修之儀。堂既成。乞記於老人。乃謂之曰。一切眾生。皆本法身。既迷而為生死業海。令以法身心印。而薰變業性。是以水投水。似空合空。但有信者。於生死苦。不期出而出矣。公以大悲心。為苦海舟航之慈楫。以人人本有之法。而指示之。如以甘露灑焦枯。而清涼心地。不待告而自知矣。法性無盡。眾生界不可盡。此法亦無盡。又何以永永為計哉。

  廬山雲中寺十方常住碑記

  廬山禪林綦布。山之絕頂。九奇峰下。最為幽勝。俗呼仰天坪。以其高而無上也。昔為虎狼之巢。有雲中寺。乃敬堂忠公所剏建也。師諱法忠。本歙人。年十九。禮杭之靈隱達機和尚為弟子。執爨三年。思大事未了。遂依講肆。聽了義諸經。猶以文字為障礙。渡江之少林。依大千和尚。參達摩西來之旨。居十載。尋之京師。復禮徧融諸大知識。印決心要。因之五臺。會予與妙師。心知為法門之傑。予去東海。妙師歸蘆芽。因拉師同往。居三年。諸所建立多咨之。頃又棄去。入牛山。未幾而轉匡山。初結菴講經臺。居三年。以往來為煩。仍遷五老峰。又四年。至雲中。愛其高絕。乃誅茅縛椽以居之。草衣木食。十方英靈衲子多集。師脫形骸。無爾我。以道相忘。不設規繩。無約束。人人自律。不以世俗標榜。四事任緣。闕則親行乞以供之。雖寸絲粒米。咸以眾為懷。精練三業。稟明一心。居二十二年。遂成叢林。後為團瓢。以供宴息。山門榜曰。雲中。志最高也。師好栽松。計十餘萬章。冀化龍以紀年也。予自南岳來遊茲山。師與予夜話。因謂予曰。某老矣。幻化人世。任緣住此山三十年矣。今浮光不久。即此道場。雖幻緣所成。本意為十方龍象設。非為區區一己。乞師一言以為志。予喜而歎曰。大哉師之心乎。經云。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是佛以十方為懷也。西江有言。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是祖以十方為心也。惟師生平志在無我。故隨所建立皆無我。今一旦而委之十方。是究竟無我。其有能克紹其業。赤身擔荷者。能以師心為心。苟志於道。豈無豪傑之士。心空及第者乎。是則山色湖光。水流風動。皆演無我之法音。師廣長舌相。常住而不泯也。其常住相代。別有劵。非予所筆。略記師生平始末。以告來者。

  廬山萬壽寺莊嚴佛像記

  廬山之南。剎竿相望。其谷之大者。曰棲賢。巖壑嶔岑。林木蓊鬱。太乙漢陽桃林諸峰。叢列雲中。眾水會於巨澗。中有寺曰。萬壽。葢唐僧德英所建。為禪堀也。歲久而毀。我 明正統閒。僧明安重修。今亦圮矣。禪人慧楞。緝而居之。古殿數楹。不蔽風雨。佛像金容塵坌薄蝕。凄然蒼蘚古瓦閒也。楞因發願重新。乞予為疏。遣其徒本聖。走故鄉新城行乞焉。孝廉涂君世延。以前身為僧。因字曰。悞來。志不忘本也。見疏興心。遂先倡於眾。施金若干。聖持歸以莊嚴金像。殿宇煥然一新。山光掩映。若睹毫彩於靈鷲。為人天說法時也。仍乞予記之曰。夫佛者。覺也。為生靈之大本。即眾生知覺之自性也。人有此心。則人皆有此覺。覺則眾生即佛。不覺則佛即眾生。故曰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今之莊嚴此像。匪直飭金木之幻形。實所以開自心之佛性也。若涂君者。宿生為僧。是欲望躋覺路者也。今轉為此身。是欲覺而復昧。如人酣睡。將醒而復困。特傍無一呼振起者耳。傳燈諸祖。大開爐鞴。陶冶羣迷。或一棒一喝之閒。使人頓盡凡情。立登覺地。即所謂一呼而醒大夢者。由是觀之。則予之一疏。不減臨濟德山之棒喝。涂君一觸而悟本來。即能現八相於目前。圓三祗於當下。可謂捷疾利根者也。斯則同施善男女等。即靈山四眾之儔。共結佛種之緣。將來世世生生。於夢宅中。遞相呼斥。必皆至大覺而後已。是所謂一大事因緣也。又豈值施不慳之財。飭幻化之像而已哉。此佛性之緣。經說如人食少金剛。終竟透皮而出。甚言性真之不昧也。請記之。以為他日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