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禾金明寺大定堂記

  金明為嘉禾名剎。其後為范蠡湖。今為郡城。滄海桑田也。寺始於宋乾道間。靜慧禪師開山。興廢不一。而伽藍之地。鬼神護之。然竟未為草莾也。向殿宇雖傾。而僧不乏祀。頃於庚子歲。秋潭舷公。始重新佛閣。未就而化。禪人道顯。以受業願繼其功。閣竟成。而佛殿觀音大士閣。及天王殿併一新。請耶溪法師。講楞嚴經。遂成叢林。其寺右。有地十畝許。舊為禪堂址。向為有力者所據。居士包心弦。沈汝納。王季常。沈爾侯。仲貞諸君。捐資贖之。嗣請玄津法師。講法華圓覺金剛諸經。歸信者益眾。復搆禪堂齋寮厨庫。先所闕略者。一時完足。為道場之偉觀。予來雙徑雲棲。弔二大老。先過吳門。會耶溪法師。見其道貌蒼然。喜法門。東南有師表焉。予往居南岳。著楞嚴通議成。刻之姑蘇。法師適應講期。見而歎曰。此揭義學之重雲也。願請卒業。以廣法施。罷講歸。過金明。顯公向依法席。執弟子役。法師遂願於此弘演之。及還山旬日。遂物化。嗚呼。死生夢幻。豈必於人乎。觀齎志而往。則有不往者存焉。玄津法師。耶公之適嗣。實繼志而述事者。予寓淨慈。玄為旦過主。及予還匡山。玄送至金明。予見其寺。感其事。遂命顯請玄以滿前志。予因題其堂曰。大定。葢首楞嚴大定之名也。此云堅固不壞。然佛始坐菩提場。其地堅固。金剛所成。故名阿練若。正修行處。以此地經五百年。成住壞空。已經劫矣。而畢竟為道場。至其興也。以楞嚴為始。今已成。以楞嚴為終。然楞嚴修證。以金剛心地為本始。至其所證者。證此而已。以此觀之。若心若境。等為金剛常住不壞。故予名其堂曰大定。信矣。其居是堂者。以此心而住。其說法者。以此心而說。其聽法者。以此心而聽。即鐘鼓交參。梵唄相和。以及市井羣聲。男女戲笑。皆入大定之門。又豈有靜亂之分。山林城市之別乎。諸子相送至麟溪。赴沈爾侯居士齋。葢亦成始成終之緣會也。故為之記如此。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四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五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記

  廬山五乳峰法雲寺記

  廬山自南岳發脈。逆轉湘山界西粵。北轉星子臨武界東粵。至桂陽界吳楚。庾嶺分派。抽幹東走。經武功一帶。緜亘二千餘里。直抵潯陽。前彭蠡而後九江。盤踞二百餘里。如出水青蓮。高插雲漢。南臨吳越。北眺中原。直與五岳爭雄。誠寰中一鉅麗也。其來脈至圓通過峽。突聳馬耳諸峰。蜿蜒東走。二十餘里。特起一峰。曰桃花。上倚重霄。為茲山主中主。由是中分兩大幹。其一東行。列九奇如障。至含鄱口。北轉起乾剛嶺。賓中主。其勢盡東北。江湖合抱。迴旋盤紆。其嶺首抽東南一大幹。為五老峰。回望彭湖。為西江捍門。盡三疊泉。最奇絕處也。峰下諸蘭若中淨妙。前五里。曰白鹿洞。為晦菴書院。傳有李青蓮書堂。不可攷。五老首拖岡嶺。隨含鄱分水。遶西而南。下至星渚。為南康郡城。此五老之南面也。其乾嶺北行。至松光嶺。分二派。東北一幹。為蓮花峰。下走為吳障山。直抵湖口。內有慧日諸蘭若。外衍平岡。十餘里為周濂溪墓。南面蓮花峰。又二十餘里。為九江郡城。其嶺北幹西折。為烏龍潭。下抽一枝。十餘里。入平原為太平宮。委蛇左轉。十餘里。為東林遠公蓮社處。回望香爐峰。白香山草堂在焉。基尚存。其烏龍西行。經獅石。大林。水口。御碑亭。竹林。佛手巖。講經臺。香爐諸勝。結天池。回顧桃花。故為山之主剎。巖下為石門。即一山之水口。其山之中。曰黃龍潭。如花心一蕊。諸剎蘭若。列布如蕊香幢。此盡東幹之形勢也。其桃花南發大幹。逆背來龍西走。中夾一谷。最高者。曰大漢陽峰。為南面之主山。雄峙中天。面吞兩湖。遠挹江南。一帶諸峰。羅列天際。如星拱北。一目千里。直抵湖口。回抱五老。此實東南一大觀也。漢陽之西盡處。為谷簾泉。前下平原。為柴桑淵明故里。從半中而下。南抽一枝。腰聳一峰。孤立高數百尺。如空中浮屠。曰金輪。晉梵師耶闍尊者。負鐵建塔。藏佛舍利於峰頂。下二里許。為董奉杏林。至今稱之。峰下平原為歸宗寺。乃王右軍守江州時。建宅於此。後遇梵師跋陀多羅。遂捨宅為寺。今有墨池。鵝池。故寺與東林角勝。自唐赤眼禪師說法於此。相繼三十餘人。在昔西江法道獨盛。故為茲山首剎。此匡南之大勢也。其五乳。則自大漢陽峰。南面正中。特抽一枝。起伏數節。即大開一障。左背桃花。曰石人。諸峰東走而下。外結為棲賢。對五老。由含鄱分水。而下繞棲賢。曰玉淵潭。水滙為河。入星渚。左障內抱。如倒捲蓮花。中有石佛。擊竹。寶慶。三蘭若。而寶慶為昔大慧杲。英邵武。月公晦。寶峰悅。元首座。諸大老隱居處。久廢。今重修。又西為臥龍岡。岡下一谷。谷中有菴。朱晦翁守南康時。往來其中。刻出師表於石。菴廢。石刻尚存。此漢陽前左障也。其右障。列果子寨諸峰。至黃巖。瀑布從空而下。注為潭。潭上大石。多古名人刻。前為開光寺。乃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