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猶如虗空。若生心貪世間。非理之味。復何為正乎。第二.學道之人。應修世正。世正者。在貴不凌賤。在富不凌貧。在智不凌愚。在強不凌弱。是故非正不言。非道不行。欲損佗利己。復何為正耶。且一切畜生之類。皆是罪人所作。自念無有力勢。不能救護。今為貪口味。反助煎迫耶。一者乖慈。二者乖理。三者亦是罪業生死根本。一切人民何故輪迴眾苦。無有休息。由不自用道理。更相凌易。互相殺害。為此流轉三塗地獄。受無量苦。是故執心菜食。畢命不移。
  又有問曰。菜食經久或致病。其事如何。答曰。夫人何故有病。但坐過去前身造作眾惡。感今病苦。今若復造作眾惡。又感未來病苦。譬如有人。故年鐵壯刺身。今年痛惱。為痛惱故。又刺新壯。此寧得愈。應須挑故壯。不刺新壯。痛乃得愈耳。何謂挑故壯。不刺新壯。謂已作之罪。歸命三寶。發露懺悔。未作之惡。誓不更作。此乃獲生生世世無復苦惱也。
  又問言。非道覔財供養三寶。其事如何。答曰。竊聞經言。非法財作佛。不聽禮此佛。以此推之。故知佛不許人惱害眾生。非道覔利供養三寶。
  又有人說言。合家不殺。但常食已死之肉。此事如何。答曰。食者不止。殺亦不住。若食者住。殺亦自止。
  人問云。我為諸惡之事。我廣能讀誦眾經。經云。能讀誦一句一偈。能滅無邊重罪。能增長無邊功德。斯說如何。答曰。斯乃諸佛菩薩慈愍方便。故誘進在前。決斷在後。若眾生讀經。心得悟道。遠離諸惡。改心為善。即一句一偈。實能滅無邊重罪。增長無邊功德。今若廣誦眾經。心不斷惡。亦不能滅罪生福。何以驗之。竊聞善星二比丘。讀誦十二部尊經。利如瀉水。但為惡不住。生身陷阿鼻大地獄。以此推之。故知多聞讀誦。心不斷惡。終不能滅罪生福也。
  有人問曰。世間有人常講經律。知惡不惡。知罪不罪。知犯不犯。又外能齊整威儀。內心不斷諸惡之行。此理如何。能得解脫諸苦不。答曰。如有人內心具知有因果苦樂諸緣。外形又能齊整威儀。但不能自愛。仍以五百鐵壯內於衣裏。於意云何。此人為當得無苦痛耶。若今學道之人。外雖能齊整威儀。內心不斷諸惡之行。其事亦爾。後為怨家所得。繫身闇獄。受其眾苦。無有邊際。如此苦痛。豈可嬰乎。仰願諸仁德。更相勉勸。制心一處。斷除諸行攀緣。究竟無染。使心虗寂。冥會實相。即得解脫眾苦。超證無為常樂。是故經云。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也。
  又曰。今有人身患六欲之病。求師受戒。既受戒已。而不持戒。病得愈不。答曰。譬如有人身苦重病。尋覔良醫。求覔良藥。病人數讀藥方而不服藥。此於諸人意云何。病為當愈不。今人受戒而不持戒。其事亦爾。若不除六欲之因。後必果六十諸行旃陀羅。此六十諸行牽之。流轉生死。殺身無數。
  問。此諸行旃陀羅。竝從何所而生。答曰。若貪色。即是受想行識。若貪聲。即是受想行識。若貪香。即是受想行識。若貪味。即是受想行識。若貪觸。即是受想行識。若意貪世法。即是受想行識。如有一中備五。五六合成三十旃陀羅也。若貪出世色。即受想行識。若貪出世聲。即受想行識。若貪出世香。即受想行識。若貪出世味。即受想行識。若貪出世觸。即受想行識。若貪出世法。即受想行識。如是一中備五。五六合成三十。并前總為六十旃陀羅也。何謂出世味觸。謂。貪涅槃。愛法生也。此六十諸行旃陀羅應遠離。智者應須觀察審諦思惟。使心不外.不內.亦不中間。猶如虗空。無所依止。即得解脫生死之苦。證真涅槃常樂。
  或難曰。常說為善感樂。何故世間有人修善。反貧窮困苦。答曰。多是大權菩薩慈愍廣濟。現身修善。嬰羅眾苦。愈困愈堅。不貪世樂。精勤懺悔。唯願捨身。感見諸佛。何以故爾。正為眾生初發道心。信根未立。多逢怨鄣。恐其道心退沒。引之令堅固趣向佛道。是故經言說悔先罪。不說過去解脫。以己之疾。愍於彼疾也。
  又難曰。常說為惡感苦。何故世間有人生來為惡。現身富貴安樂。子孫盈堂。答曰。夫人得富貴者。不由一生。由前身修行布施。廣作功德。果報今生感受富貴安樂。今生雖復為惡。未即受苦。譬如有人殺害百人。百人恨心甚重。常欲報怨。但彼有千人守護。未能得便。意欲得千人去後。百人取而殺害。受苦無量也。
  又問曰。畜生之類。愛念眷屬。何如於人。答曰。雖復形差體別。至於貪生畏死。情同狎愛。不異於人。今人自稱有智慧之眼。見生死苦樂之路。而作五痛五燒之因。永劫長夜。受諸苦惱。無有休息。不知遠離。復可得稱為智慧乎。
  大士又謂人曰。夫人何故常被五痛五燒之苦。盇由自造五痛五燒之因。譬如有人五百紩壯刺於身上。舉身晝夜痛楚。不可嬰當。今欲為諸仁德拔除此壯。令身心安樂。無復苦惱。於意云何。欲得階梯拔。欲得併拔。何謂階梯拔。有人受持佛三歸一。不殺戒。月持六齋。齋日菜食。喻拔一百壯。有人受持佛五戒。月持六齋。齋日菜食。喻拔二百壯。有人持佛十善戒。月持六齋。年三長齋。齋日菜食。喻拔三百壯。有人受持佛聲聞戒。一切諸惡不作。諸善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