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曰。我從兜率天下。正為相接耳。孚公遂即依止。三業清淨。
  時有沙門慧集來至雙林。大士為說無上菩提。慧集願為弟子。初。大士感夢項左邊出五色圓光。身昇虗空。而下至所住山東南面頂上。及寤。慧集來。便留此山。爾後。慧集處處教化。常言大士是彌勒應身。大士凡講說及作功德。請佛停光。兩眼常出金色光明。告大眾曰。學道若不值無生師。終不得道。我是現前得無生人。昔隱此事。今不覆藏。以示汝等。又弟子禮拜。大士因謂之曰。汝莫禮我。但禮殿中佛。即我形像。
  又曰。我於夢中憶得過去師。名曰善明世尊。或問曰。善明世尊。得道時師耶。發心時師耶。答曰。非發心時師也。彼佛出世時。我為國王。供養彼佛。彼佛壽八萬歲。我作佛時。壽量亦爾。我夢得師名。悲相憶念。一夕雨淚。
  又曰。我夢見釋迦以手掌來合我手。問曰。此是何相。答曰。此是我心與世尊心相應耳。
  中大通三年。大士與弟子於雲黃山所居前十許里。開鑿為精舍。乃種麻.荳.芋.菜等。及至秋稔。忽有賜潄里賈曇頴來爭其地。大士即與之。
  大士居松山.雲黃兩處。林麓葱蒨。其中多有猛獸。人常畏之。大士常以餘食飼之。自茲伏匿。
  大通六年。大士言。雙林僻處。教化眾生不廣。乃欲詣闕見天子。宣揚正教。以正月十八日。遣弟子傅暀奉書於梁武帝。曰。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白國主救世菩薩。大士今欲條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以虗懷為本。不著為宗。無相為因。涅槃為果。其中善。以治身為本。治國為宗。天上人間。果報安樂。其下善。以護養眾生。勝殘去殺。普令百姓俱稟六齋。今大士立誓。紹弘正教。普度羣生。故遣弟子暀告白。暀奉書至都。詣大樂令何昌。昌見書。難曰。國師智者尚復作啟。況大士國民。忽作白書。豈敢呈通。暀曰。頃從東來。恐無人為達此書。乃心立誓。燒手於御路側。庶得上聞。昌聞是語。即將此書往同泰寺見浩法師。共議以表進上。有詔赴闕。大士即以十二月十九日至蔣山。閏十二月八日辰時到闕。初武帝聞大士神異。即試命閽人預鎖諸門。大士心已先知。預作大木槌一雙。先扣一門。諸門悉啟。直入善言殿。唱拜不從。徑登西國所貢寶榻。此榻。昭明太子.智者法師洎大士得坐耳。帝問大士。師事從誰。答曰。從無所從。師無所師。事無所事。設食竟。遂還鍾山定林寺。詔令資給。自是天下名僧雲集。此處常降甘露。
  大同元年正月。帝幸華林園重雲殿。請四部眾。自講三慧.般若經。于時公卿連席。貂紱滿座。詔特為大士別設一榻。四人侍接。時有劉中亟至。問大士。何以不臣天子。不友諸侯。大士對曰。敬中無敬性。不敬無不敬心。講眾既集。帝陞殿。唯大士不起。中亟又問其故。大士對曰。法地若動。一切法不安。
  時諸王公送嚫。請大眾誦經。唯大士嘿然。人問其故。對曰。語默皆佛事也。
  太子遣人問曰。何不論議。對曰。當知所說。非長非短。非廣非狹。非有邊非無邊。如如正理。夫復何言。
  講眾既散。帝因賜水火之珠。大踰徑寸。圓明洞徹。以大士山居。水火難致。故以此珠賜之大士。常用取水火於日月。時王公貴人有至大士所。見大士坐不正。問曰。何不正坐。答曰。正人無正性。側人無側心。一日。帝延至壽光殿說法。至夜方出。
  四月。復還雲黃山。至九月二日。又遣傅暀奉書於帝。曰。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白國主救世菩薩。今有如意寶珠。清淨解脫。照徹十方。光色微玅。難可思議。欲施人主。若能受者。疾至菩提。帝詔曰。若欲見顧。甚佳也。
  大同五年始。重入都。行至鍾山。以狀上帝曰。帝豈有心而欲辨。大士豈有義而欲論耶。帝答曰。有心與無心。俱入於實相。實相離言說。無辨亦無論。
  三月十六日。帝於壽光殿共論真諦。大士曰。息而不滅。帝曰。若息而不滅。此則有色。故鈍。大士曰。一切諸法。不有不無。帝曰。謹受旨矣。大士曰。一切色像。莫不歸空。百川不過於大海。萬法不出於真如。如來於三界.九十六道中。獨超其最。普視眾生有若自身。有若赤子。天下非道不安。非理不樂。帝默然。大士退。
  至十八日。大士作偈進帝。答息而不滅義。其辭曰。
  若息而滅  見苦斷集  如趣涅槃  則有我所  亦無平等  不會大悲  既無大悲  猶有放逸  修學無住  不趣涅槃  若趣涅槃  鄣於悉達  為有相人  令趣涅槃  息而不滅  但息攀緣  不息本無  本無不生  今則不滅  不趣涅槃  不著世間  名大慈悲  乃無我所  亦無彼我  遍一切色  而無色性  名不放逸  何不放逸  一切眾生  有若赤子  有若自身  常欲利安  云何能安  無過去有  無現在有  無未來有  三世清淨  饒益一切  共同解脫  又觀一乘  入一切乘  觀一切乘  還入一乘  又觀修行  無量道品  普濟羣生  而不取我  不縛不脫  盡於未來  乃名精進
  大同六年。辭帝東歸。後數月。以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