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逾高逾大。生死牢關逾深逾固。嗚呼。欲求禪道之興。其可得耶。所以大慧.高峯一味教人看話頭。下疑情。孜孜密密。苦口叮嚀。如猫捕鼠。如[幾*鳥]抱卵。至於用力之久。一旦豁然開悟。可謂慶快平生者矣。觀彼死坐蒲團。一念不動者。乃告子之弗求。無想之異熟。佛祖叱此輩為外道。孔孟拒此輩為異端。污辱宗門。無過於是。
  問曰。死坐蒲團。一念不動者。與告子之弗求。無想之異熟。其宗趣何如。而聖賢皆弗之許。
  答曰。聖賢之學。以見道為本。一徹永徹。一悟頓悟。徹悟之後。無纖毫繫念者。纔是達摩大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道也。此中纖悉不存。何修證動靜之有哉。雖然如此。要非斷滅虗無之說也。何則。如一剎那三昧。世尊發心出家。多劫學道。成佛利生。入微塵國。遍坐道場。直至涅槃。皆不離一剎那三昧。一剎那三昧亦攝世尊如是等事淨盡無餘。剎那剎那。皆悉如是。故云一念普週於沙界。又云一念普觀無量劫。所以楞嚴云。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是知直指之道。不可以有無.修證.得失.是非.邪正.久近.生佛.凡聖而目之也。故曰理法界可說禪乎。曰不可。事法界可說禪乎。曰不可。理事無碍法界可說禪乎。曰不可。事事無碍法界可說禪乎。曰可。
  吾觀德山棒.臨濟喝.麻三斤.乾屎橛與世尊一剎那三昧。曾無一間之別。其間觀行文字尚不容其毫髮。況死坐蒲團如守死鬼者。名為跛驢乘.瞎驢事.擔板漢.隻眼龜。何足道哉。豈但最上一乘而以見道為本。至於小.大.偏.圓之教。兼但對帶之乘。皆以見道為宗。而以修證隨之。故曰見道方修道。不見復何修。所以小乘四果三道具焉。何則。須陀洹為見道。斯陀含.阿那含為修道。阿羅漢為證果。大乘亦然。何則。初地初心為見道。初地後心至金剛道後為修道。妙覺果海為證果。是為三乘漸次無差。但心有大小為異耳。雲棲大師云。不見道而率意修行者。愚也。無燭夜遊。昧所向故。豈直昧所向而已。行之不止。將不免墮坑落塹之患矣。何道業之可究竟也。
  告子曰。不得於言。佛求於心。不得於心。弗求於氣。斯乃不知頓明自性。但將識心勉強遏捺。如石壓草。名為不動。與今之盲修瞎練者無異也。何則。機前領荷。言外承當者。不待言也。其次則當有疑有悟。然後有修有證。看話頭。起疑情。即此意耳。不得於言。當求於心以起疑。不得於心。當加精進以使悟。得於言者。機前領荷者也。求於心者。有疑有悟者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疑得去。悟得來。世出世間之共轍也。若能明悟自心。自心尚無有靜。何況有動。今告子之不動心者。非勉強遏捺而何也。況乎內守幽間。猶為客塵分別影事。流注生滅。曾無暫息。此與動靜雙忘之地。何止千里萬里。故祖師叱此輩為落空忘的外道。魂不散的死人。黑山鬼窟曾無有異。
  無想之異熟者。無想。乃天名也。異熟。第八識名異熟識。無想之異熟。乃證無想天之異熟識也。楞嚴云。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心慮灰凝。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生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是人因中不聞法故。妄言證聖。天報已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即拘舍利等。非色非空。昧為冥諦者也。此人以不聞正法。不悟自心。不知方便漸次。死坐蒲團。如守死鬼。以稱究竟。是為迷中倍人。如來號為可憐愍者。
  問曰。如師所言。法門之弊。莫甚枯禪。已聞命矣。古人道。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今時門頭。不捨一法。豈一心而有兩地也。
  答曰。妙含萬法而方圓任器者。一心也。何兩地之足異哉。況一心元有體用之名。其體則曰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其用則曰今時門頭。不捨一法。方其不受一塵之地而能萬有迭彰。是為體中之用。方其萬有迭彰之處而能法法皆真。是為用中之體。又體中之萬用。而法法具真空之妙體。即用中之性體。而頭頭含玅有之無窮。所謂塵塵混入。剎剎圓融。是為體用如如也。此即曹洞宗五位偏正君臣。何則。其體為正中來●。其用為偏中至○。體中之用為正中偏[○@(?/─)]。用中之體為偏中正[○@(─/?)]。體用如如為兼中到。如他宗之四賓主.三玄要。莫不皆然。
  先儒亦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未發者。體也。已發者。用也。方其未發之中。已發者存焉。方其已發之中。未發者存焉。此曹洞宗所謂正中偏。偏中正也。未發即發。發即未發。本來一體。初無兩事。故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若能於此塵塵無碍。徹底掀騰。百尺竿頭。翻身更入。此曹洞所謂體用如如。兼中到也。
  問曰。既稱體用如如。則舉體即用。舉用即體。何有空劫今時之別。未發已發之分。
  答曰。此一言為偷心衲子之大病。鈍根沙彌之赤幟。何則。祖師門下。三玄五位各有所歸。掠虗頭者一味瞞盰佛性。儱侗真如。豈識法海之幽玄。禪宗之微妙。但西域無慚外道以此儱侗為宗極。作相違之邪見。所謂一句合頭語。萬劫繫驢橛。懼之哉。懼之哉。
  問曰。道人業報至時。或順或逆。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