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卽增进品位。
    求生净土(阿阿。中品下生。阿弥。中品中生。弥弥。中品上生。那陀。下品下生。谟陀。下中生。阿陀。中品上生。弥陀。上品下生。陀陀。上中生。那佛。疑城。谟佛。下品上生。阿佛。上品上生。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实报净土。佛佛。寂光净土。)
    谱曰。言净土者。谓西方十万亿土之外。有世界名为极乐。现有阿弥陀佛。说法教化。彼佛因中发四十八愿。庄严净土。摄取众生。今已得果。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念念接引有缘念佛众生。生彼国土。恒受快乐。永不退转。但令闻而生信。至诚发愿者。则或观彼土依正。或念彼佛功德。或念彼佛法身。或持彼佛名号。皆得往生。不论若男若女。若僧若俗。若老若少。若智若愚。若善若恶。乃至若人若天。若鬼若畜。但具信愿行三。决得往生彼国。生彼国者。皆人天身。具金色相。莲华化生。相好毕备。永无三涂八难之苦。必阶一生补处之位。所以千经万论。极力赞劝。如华严行愿品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卽得往生安乐刹。大乘入楞伽经偈云。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又云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乃至宝积。般若。楞严。法华。起信论等。无不指归极乐。而大集贤护经。鼓音王经。十六观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论等。克实指归。终无二趣。又只此凡圣同居净土。便能横具上三净土。故虽凡夫带业。亦皆有分。而诸大菩萨。莫不同归也。 阿阿中品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故。阿弥中品中生者。一日一夜。奉持戒品故。弥弥中品上生者。修行诸戒故。那陀下品下生者。具诸不善。至心称名故。谟陀下品中生者。有诸恶业。闻说佛威德。心不疑故。阿陀中品上生者。善根回向。同弥弥故。弥陀上品下生者。不谤大乘。发无上心故。陀陀上品中生者。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故。那佛疑城者。堕于疑悔。积集善根。虽希佛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故。谟佛下上品者。虽造恶法。得闻经名。能称佛名故。阿佛上品上生者。舍离惑业。随佛往生故。弥佛方便净土者。六根清净。离分段身故。陀佛实报净土者。定慧庄严。色心无尽故。佛佛寂光净土者。如智不二。寂照难思故。
    第九增上慧学门竟
  【第十藏教位次门(凡十六位)】
    谱曰。藏教。谓经律论三藏教也。大小两乘。俱有三藏。而大乘经律论。不同声闻藏之条然各别。故今独指诠偏真者名为三藏教也。问。何不名小乘教耶。答。虽则正为声闻人说。于中亦明十二因缘。事六度等。具三乘法。不可偏名为小乘也。经名修多罗藏。如四阿含等。直诠戒定慧三学。律名毗柰耶藏。如四分。五分。根本。僧祇。十诵。善见。戒因缘。毗尼母等。正诠增上戒学。亦诠增上定学。论名阿毗昙藏。如大毗婆沙。及俱舍论等。亦诠增上定学。正诠增上慧学也。此教具有三乘位次。小乘十一。中乘唯一。大乘有四。发心不同。证果亦异。而同修析观。同断见思。同出三界。同证偏真。杨叶止啼。化城暂息耳。
    五停心(那那。那谟。谟谟。皆作法忏。阿阿。别相念。阿弥。总相念。弥弥。阿陀。皆暖位。弥陀。顶位。陀陀。忍位。那佛。世第一。谟佛。初果。阿佛。二果。弥佛。见地。陀佛。初住。佛佛。中品上生。)
    谱曰。五停心者。一多贪众生。用不净观。如九想八背舍等。二多嗔众生。用慈悲观。如四无量心等。三愚痴众生。用因缘观。谓观十二缘生。能破拨无因果。及断常等诸迷倒故。四著我众生。用析界观。谓观此身唯是地水火风空识六界所成。实无我我所故。有云。多障众生。用念佛观。谓念牟尼十号功德。以除罪障。如八念中念佛观等。五散乱众生。用数息观。如六妙门等。以要言之。于此五法之中。随用一法止住心过。令得调停。然后堪修念处正观。故名五停心观也。 那那等三。烦恼旣强。必犯诸过。故须作法。阿阿等六。心旣渐调。故阶贤位。那佛。则虽未断见。已邻发真。谟佛。则已得发真。犹存思惑。阿佛。则进阶修道。弥佛。则转入衍门。陀佛。则次第先见于空。佛佛。则回入如来愿海。
    别相念(那那。那谟。谟谟。皆五停心。阿阿。总相念。阿弥。暖位。弥弥。阿陀。皆顶位。弥陀。忍位。陀陀。那佛。皆世第一。谟佛。初果。阿佛。二果。弥佛。三果。陀佛。四果。佛佛。初僧祇。)
    谱曰。别相念者。一观身不净(色阴)。二观受是苦(受阴)。三观心无常(识阴)。四观法无我(想行二阴)。一切众生。于五阴中。横起常乐我净四倒。故先别相而观破之。身则三十六物。秽恶充满。受则一切所领。无非三苦。(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心则刹那生灭。但有名字。法则善恶无记。皆无主宰。皆不自在。以此四种念处。破除四倒。便可发真无漏也。 那那等三。烦恼未伏。故须再修助观。阿阿等九。例前可知。弥佛三果。陀佛四果者。生灭门中。已修正观。急求出苦。故不转入通别二门。佛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