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如是随作何事,先应缘于有情义利,定不应离利他意乐。然其加行则先自调伏,如《无边功德赞》云:「有未自调伏,虽说正理教,违自语而行,不能调伏他。尊知此义故,心念诸众生,自未调伏时,暂勤自调伏。」
  又四摄事可摄为二,谓以财摄及以法摄。财施为初,余三属法。法为所缘正行清净之法,如云:「由财及以法,谓所缘法等,由此二摄门,说为四摄事。」又此即是三世一切菩萨利他方便,故是共道。如云:「已摄及当摄现摄悉皆同,是故此即是成熟有情道。」又菩萨行总有无边,然大嗢柁南即是六度四摄,以诸菩萨唯二所作:一、自内成熟成佛资粮,二、为成熟他有情相续,六度四摄即能成办此二事故。如《菩萨地》云:「由诸波罗蜜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由诸摄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当知略说菩萨一切善法作业。」故于此中略说彼二。若欲广知,应于《菩萨地》中寻求。又此根本、后得时,应如何行者,如尊者云:「六波罗蜜等,菩萨广大行,由本后瑜伽,坚修资粮道。」谓初业菩萨受菩萨戒,住资粮道,根本、后得皆不出六度。故六度中有是根本定时所修,有者是于后得时修。谓静虑自性奢摩他,及慧度自性毗钵舍那一分,是于根本定时所修。前三波罗蜜多及静虑般若一分,是后得时修。精进俱通根本、后得,忍中一分定思深法于定时修,如尊者云:「起根本定时,遍观一切法,修幻等八喻,能净后分别,应正学方便,于根本定时,应恒常修习,止观分平等。」若由未习如是希有难行诸行,闻时忧恼,应念菩萨于最初时亦不能行。然由先知所作愿境渐次修习,久习之后,不待功用能任运转,故其串习极为切要。若见现前不能实行,即便弃舍全不修心,是极稽留清净之道。如《无边功德赞》云:「若由闻何法,令世间生怖,尊亦于此法,久未能实行。然尊习其行,时至任运转,是故诸功德,不修难增长。」故受菩萨律仪者,定无方便不学诸行,未如仪轨受行心者,亦当励力修欲学心。若于诸行勇乐修学,次受律仪极为坚固,故应勤学。上士道次第中,已说净修愿心,及学菩萨总行道之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三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四

奢摩他

敬礼胜尊具大悲者足

  〔科〕丑二 特于后二波罗蜜多学习道理
  第二、别学后二波罗蜜多,谓修奢摩他、毗钵舍那。如其次第,即是静虑及慧波罗蜜多之所摄故。

  〔科〕丑二 特于后二波罗蜜多学习道理分六
      寅一 修习止观之胜利
      寅二 显示此二摄一切定
      寅三 止观自性
      寅四 现须双修
      寅五 次第决定
      寅六 各别学法

    今寅一 修习止观之胜利
  大小二乘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皆止观之果。如《解深密经》云:「慈氏,若诸声闻,若诸菩萨,若诸如来,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应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若谓止观,岂非已得修所成者身中功德,今说彼一切功德皆止观之果,云何应理?答:如下所说真实止观,实是已得修所成之功德,则大小乘一切功德,非尽彼二之果。然以善缘心一境性,诸三摩地悉皆摄为奢摩他品,及凡拣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诸妙善慧,悉皆摄为毗钵舍那品。故密意说三乘所有一切功德,皆止观之果,无相违过。又于此义,《修信大乘经》亦密意说云:「善男子,由此异门,说诸菩萨尽其所有大乘信解大乘出生,应知皆是无散乱心,正思法义之所出生。」无散乱心,谓奢摩他品心一境性,正思法义,谓毗钵舍那品妙观察慧。故大小乘一切功德,皆以观慧思择而修,及于所缘心一境性,二所成办,非唯止修或唯观修一分而成。如《解深密经》云:「众生为相缚,及为粗重缚,要勤修止观,尔乃得解脱。」言粗重者,谓心相续中所有习气,增长内心颠倒堪能。相者,谓于外境前后所生颠倒习气。《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说,前者为观所断,后者为止所断。此上是引有止观名者所有胜利,余未说止观名者,凡说静虑般若胜利,其义同故,应知皆是止观胜利。

  〔科〕寅二 显示此二摄一切定
  第二显示此二摄一切定。譬如一树,虽有无边枝叶花果,然总摄彼一切扼要厥为根本。如是经说大小乘无边三摩地,然总摄一切之宗要厥为止观。如《解深密经》云:「如我所说,无量声闻菩萨如来,有无量种胜三摩地,当知一切皆此所摄。」故欲求定者,不能寻求无边差别,应求一切等持总聚止观二品,一切时中恒应修学。如《修次下编》云:「世尊虽说诸菩萨众无量无数等持差别,然止观二品,能遍一切胜三摩地,当说止观双运转道。」《修次中编》亦云:「由此二品能摄一切三摩地故,诸瑜伽师一切时中应修止观。」

  〔科〕寅三 止观自性
  第三止观自性分二:初奢摩他自性,如《解深密经》云:「即于如是善思惟法,独处空间内正安住,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