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悕道之流。彷佛幽途。托情绝域。得意忘言。体其非有非无。岂曰有无之外别有一有而可称哉。经曰。三无为者。盖是群生纷绕。生乎笃患。笃患之尤。莫先于有。绝有之称。莫先于无。故借无以明其非有。明其非有。非谓无也。
  
  【搜玄第六】
  
  有名曰。论自云涅盘。既不出有无。又不在有无。不在有无。则不可于有无得之矣。不出有无。则不可离有无求之矣。求之无所。便应都无。然复不无其道。其道不无。则幽途可寻。所以千圣同辙。未尝虚返者也。其道既存。而曰不出不在。必有异旨。可得闻乎。
  
  【妙存第七】
  
  无名曰。夫言由名起。名以相生。相因可相。无相无名。无名无说。无说无闻。经曰。涅盘非法非非法。无闻无说。非心所知。吾何敢言之。而子欲闻之耶。虽然善吉有言。众人若能以无心而受。无听而听者。吾当以无言言之。庶述其言。亦可以言。净名曰。不离烦恼而得涅盘。天女曰。不出魔界而入佛界。然则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即有无齐观。齐观即彼已莫二。所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同我则非复有无。异我则乖于会通。所以不出不在。而道存乎其间矣。何则。夫至人虚心冥照。理无不统。怀六合于胸中。而灵鉴有余。镜万有于方寸。而其神常虚。至能拔玄根于未始。即群动以静心。恬淡渊默。妙契自然。所以处有不有。居无不无。居无不无故不无于无。处有不有故不有于有。故能不出有无。而不在有无者也。然则法无有无之相。圣无有无之知。圣无有无之知则无心于内。法无有无之相则无数于外。于外无数。于内无心。彼此寂灭。物我冥一。怕尔无朕。乃曰涅盘。涅盘若此。图度绝矣岂。容可责之于有无之内。又可征之有无之外耶。
  
  【难差第八】
  
  有名曰。涅盘既绝图度之域。则超六境之外不出不在。而玄道独存。斯则穷理尽性。究竟之道。妙一无差。理其然矣。而放光云。三乘之道。皆因无为而有差别。佛言。我昔为菩萨时。名曰儒童。于然灯佛所。已入涅盘。儒童菩萨时于七住初获无生忍进修三位。若涅盘一也。则不应有三。如其有三。则非究竟。究竟之道而有升降之殊。象经异说。何以取中耶。
  
  【辩差第九】
  
  无名曰。然究竟之道理无差也。法华经云。第一大道无有两正。吾以方便为怠慢者。于一乘道分别说三。三车出火宅即其事也。以俱出生死。故同称无为。所乘不一故有三名。统其会归一而已矣。而难云。三乘之道皆因无为。而有差别。此以人三。三于无为。非无为有三也。故放光云。涅盘有差别耶。答曰无差别。但如来结习都尽。声闻结习不尽耳。请以近喻以况远旨。如人斩木。去尺无尺。去才无寸。修短在于尺寸小。不在无也。夫以群生万端。识根不一。智鉴有浅深。德行有厚薄。所以俱之彼岸。而升降不同。彼岸岂异。异自我耳。然则众经殊辩其致不乖。
  
  【责异第十】
  
  有名曰。俱出火宅则无患一也。同出生死则无为一也。而云彼岸无异。异自我耳。彼岸则无为岸也。我则体无为者也。请问我与无为。为一为异。若我即无为。无为亦即我。不得言无为无异。异自我也。若我异无为。我则非无为。无为自无为。我自常有为。冥会之致。又滞而不通。然则我与无为。一亦无三。异亦无三。三乘之名。何由而生也。
  
  【会异第十一】
  
  无名曰。夫止此而此。适彼而彼。所以同于得者。得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失之。我适无为。我即无为。无为虽一。何乖不一耶。譬犹三鸟出网。同适无患之域。无患虽同。而鸟鸟各异。不可以鸟鸟各异谓无患亦异。又不可以无患既一。而一于众鸟也。然则鸟即无患。无患即鸟。无患岂异。异自鸟耳。如是三乘众生。俱越妄想之樊。同适无为之境。无为虽同。而乘乘各异。不可以乘乘各异。谓无为亦异。又不可以无为既一。而一于三乘也。然则我即无为。无为即我。无为岂异。异自我耳。所以无患虽同。而升虚有远近。无为虽一。而幽鉴有浅深。无为即乘也。乘即无为也。此非我异无为。以未尽无为。故有三耳。
  
  【诘渐第十二】
  
  有名曰。万累滋彰。本于妄想。妄想既祛。则万累都息。二乘得尽智。菩萨得无生智。是时妄想都尽。结缚永除。结缚既除。则心无为。心既无为。理无余翳。经曰。是诸圣智不相违背。不出不在。其实俱空。又曰。无为大道。平等不二。既曰无二。则不容心异。不体则已。体应穷微。而曰体而未尽。是所未悟也。
  
  【渐第十三】
  
  无名曰。无为无二。则已然矣。结是重惑。可谓顿尽。亦所未喻。经曰。三箭中的。三兽渡河。中渡无异。而有浅深之殊者。为力不同故也。三乘众生。俱济缘起之津。同鉴四谛之的。绝伪即真。同升无为。然则所乘不一者。亦以智力不同故也。夫群有虽众。然其量有涯。正使智犹身子。辩若满愿。穷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