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论 后秦 长安释僧肇作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慧达作
  宗本义
  物不迁论第一
  不真空论第二
  般若无知论第三
  刘遗民书问附
  答刘遗民书
  涅盘无名论第四
  表上秦主姚兴
  九折十演者
  开宗第一
  窍体第二
  位体第三
  征出第四
  超境第五
  搜玄第六
  妙存第七
  难差第八
  辩差第九
  责异第十
  会异第十一
  诘渐第十二
  渐第十三
  讥动第十四
  动寂第十五
  穷源第十六
  通古第十七
  考得第十八
  玄得第十九
  
  【肇论序】小招提寺沙门慧达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僧肇法师所作宗本物不迁等四论。但末代弘经。允属四依菩萨。爰传兹土。抑亦其例。至如弥天大德童寿桑门。并创始命宗图辩格致。播扬宣述。所事玄虚。唯斯拟圣默之所祖。自降乎已还。历代古今。凡著名僧传。及传所不载者。释僧叡等三千余僧。清信檀越谢灵运等八百许人。至能辩正方言节文阶级。善窍名教精搜义理。揖此群贤语之所统。有美若人。超语兼默。标本则句句深达佛心。明末则言言备通众教。谅是大乘懿典。方等博书。自古自今着文着笔。详汰名贤所作诸论。或六七宗。爰延十二。并判其臧否。辩其差当。唯此宪章无弊斯咎。良由襟情泛若。不知何系。譬彼渊海数越九流。挺拔清虚。萧然物外。知公者希。归公采什。如曰不知。则公贵矣。达猥生天幸。逢此正音。忻跃弗已。飨[言∞燕]无疲。每至披寻。不胜手舞。誓愿生生尽命弘述。达于肇之遗文。其犹若是。况中百门观。爰洎方等深经。而不至增乎。世谚咸云。肇之所作故是诚实真谛。地论通宗庄老所资猛浪之说。此实巨蛊之言。欺诬亡没。街巷陋音。未之足拾。夫神道不形。心敏难绘。既文拘而义远。故众端之所诡。肇之卜意岂徒然哉。良有以也。如复徇狎其言。愿生生不面。至获忍心。还度斯下。达留连讲肆二十余年。颇逢重席。未睹斯论。聊寄一序。托悟在中。同我贤余请俟来哲。夫大分深义。厥号本无。故建言宗旨。标乎实相。开空法道。莫逾真俗。所以次释二谛。显佛教门但圆正之因。无上般若。至极之果。唯有涅盘。故未启重玄。明众圣之所宅。虽以性空拟本。无本可称。语本绝言。非心行处。然则不迁当俗。俗则不生。不真为真。真但名说。若能放旷荡然。崇兹一道。清耳虚襟。无言二谛。斯则净照之功着。故般若无知。无名之德兴。而涅盘不称。余谓此说周圆。罄佛渊海。浩博无涯。穷法体相。虽复言约而义丰。文华而理诣。语势连环。意实孤诞。敢是绝妙好辞。莫不竭兹洪论。所以童寿叹言。解空第一。肇公其人。斯言有由矣。彰在翰牍。但宗本萧然。莫能致诘。不迁等四论。事开接引。问答析微。所以称论。
  
  【宗本义】
  
  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义耳。何则。一切诸法缘会而生。缘会而生。则未生无有。缘离则灭。如其真有。有则无灭。以此而推。故知虽今现有。有而性常自空。性常自空。故谓之性空。性空故。故曰法性。法性如是。故曰实相。实相自无。非推之使无。故名本无。言不有不无者。不如有见常见之有。邪见断见之无耳。若以有为有。则以无为无。夫不存无以观法者。可谓识法实相矣。虽观有而无所取相。然则法相为无相之相。圣人之心为住无所住矣。三乘等观性空而得道也。性空者。谓诸法实相也。见法实相。故云正观。若其异者。便为邪观。设二乘不见此理。则颠倒也。是以三乘观法无异。但心有大小为差耳。沤和般若者。大慧之称也。诸法实相谓之般若。能不取证。沤和功也。适化众生。谓之沤和。不染尘累。般若力也。然则般若之门观空。沤和之门涉有。涉有未始迷虚。故常处有而不染。不厌有而观空。故观空而不证。是为一念之力。权慧具矣。好思历然可解。泥洹尽谛者。直结尽而已。则生死永灭。故谓尽耳。无复别有一尽处耳。
  
  【物不迁论第一】
  
  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余则谓之不然。何者。放光云。法无去来。无动转者。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然则动静未始异。而惑者不同。缘使真言滞于竞辩。宗途屈于好异。所以静躁之极。未易言也。何者。夫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违真故迷性而莫返。逆俗故言淡而无味。缘使中人未分于存亡。下士抚掌而弗顾。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然不能自已。聊复寄心于动静之际。岂曰必然。试论之曰。道行云。诸法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中观云。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斯皆即动而求静。以知物不迁明矣。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