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寄广陵令刘馥。馥私开之空罂。椿在都忽自得之。后退转皆失。舍利应现值者甚多。皆敬而得之。慢而失之。

  舍利东流绵历帝代。传纪所及略陈万一。由事相重沓屡现非奇。佛化潜隐诚其致也。然有国兴塔无胜隋代。一化之内百有余所。神瑞开发。陈诸别传。今略出之。以显感得。云云。

  

  隋文帝立佛舍利塔(二十八州起塔五十三州感瑞)

  雍州仙游寺

  岐州凤泉寺

  华州思觉寺  同州大兴国寺

  泾州大兴国寺

  蒲州栖岩寺  泰州岱岳寺

  并州无量寿寺

  定州常岳寺  嵩州嵩岳寺

  相州大慈寺

  廓州连云岳寺  衡州衡岳寺

  襄州大兴国寺  牟州巨神山寺

  吴州会稽山寺

  苏州虎丘山寺

  右此十七州寺起塔出打刹物及正库物造。  秦州

  瓜州

  杨州

  益州

  毫州

  桂州  交州

  汝州

  番州

  蒋州

  郑州

  

  右此十一州随逐山水州县寺等清净之处起塔出物同前。

  门下仰惟。正觉大慈大悲救护群生津梁庶品。朕归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之内一切人民。俱发菩提。共修福业。使当今见在爰及来世。永作善因。同登妙果。宜请沙门三十人谙解法相兼堪宣导者。各将侍者二人。并散官各给一人。熏陆香一百二十斤马五匹。分道送舍利。往前件诸州起塔。如川陆寺就有山水寺所起塔依前。山旧无寺者。于当州内清静寺处建立其塔。所司造样送往当州。僧多者三百六十人。其次二百四十人。其次一百二十人。若僧少者尽见僧。为朕皇后太子广诸王子孙等及内外官人一切民庶幽显生灵。各七日行道并忏悔。起行道日打刹。莫问同州异州。任人布施。钱限至十文已下。不得过十文。所施之钱以供营塔。若少不充役丁。及用库物。率土诸州僧尼并为舍利设斋。限十月十五日午时。同下入石函。总管刺史以下县尉以上。自非军机停常务七日。专检校行道及打刹等事。务尽诚敬副朕意焉。主者施行。

  仁寿元年六月十三日。内史令豫章王臣暕宣。

  

  舍利感应记二十卷(隋著作王邵撰)

  

  皇帝昔在龙潜。有婆罗门沙门。来诣宅上。出舍利一裹曰。檀越好心故留与供养。沙门既去。求之不知所在。其后皇帝与沙门昙迁各置舍利于掌而数之。或少或多并不能定。昙迁曰。曾闻婆罗门说。法身过于数量。非世间所测。于是始作七宝箱以置之。神尼智仙言曰。佛法将灭。一切神明今已西去。儿当为普天慈父重兴佛法。一切神明还来。其后周氏果灭佛法。隋室受命乃兴复之皇帝每以神尼为言云。我兴由佛。故于天下舍利塔内。各作神尼之像焉。皇帝皇后于京师法界尼寺。造连基浮图以报旧愿。其下安置舍利。开皇十五年季秋之夜。有神光自基而上。右绕露盘赫若冶炉之焰。其一旬内四度如之。皇帝以仁寿元年六月十三日。御仁寿宫之仁寿殿。本降生之日也。岁岁于此日深心永念修营福善。追报父母之恩。故延诸大德沙门与论至道。将于海内诸州选高爽清静三十处。各起舍利塔。

  皇帝于是亲以七宝箱。奉三十舍利自内而出。置于御座之案。与诸沙门烧香礼拜。愿弟子常以正法护持三宝。救度一切众生。乃取金瓶琉璃各三十。以琉璃盛金瓶。置舍利于其内。熏陆香为泥。涂其盖而印之。三十州同克十月十五日正午。入于铜函石函。一时起塔。诸沙门等各以舍利奉送诸州。一切道俗各尽境内严持香华。宝幢音乐扫洒道路尽诚竭力奉迎舍利。不可具陈。各感灵瑞备如广传。今略写十余以示后人。皇帝尔日共皇后太子宫内妃嫔。精诚用心竭力忏悔。普为含识共结善缘。皇帝见一异僧被褐色覆膊。以语左右曰。勿惊动他。置之而去已重数之。果不须现。舍利之将行也。皇帝曰。今佛法重兴必有感应。其后处处表奏。皆如所言。

  皇帝当此十月之内。每因食次于齿下得舍利。皇后亦然。以银盘盛水。浮其一出示百官。须臾忽见有两粒。右旋相着二。贵人及晋王昭豫章王暕蒙赐砚。敕令审视之。各于砚内可舍利一。未过二旬宫内凡得十九。多放光明。自是远近道俗所有舍利率奉献焉。皇帝曰。何必皆是真身。诸沙门相与推试之。果有十三玉粟。其真舍利铁拶而无损。雍州城西盩厔县南仙游寺。立塔之日。天降阴雪。晦岭重厚。舍利将下昏云忽散。日光朗照。道俗散毕。云合如旧。

  岐州凤泉寺立塔。感得文石如玉为函。又现双树鸟兽灵祥。基石变如水精。

  泾州大兴国寺立塔。三处各送旧石。非世所有。合用为函。恰然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