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行城邑。虽服弊衣。而不生耻。远离懈怠。常修精进。所作未办。终不中止。于粪扫衣。不见过患。朽故弊坏。终无轻鄙。但取其德。夫离欲者。乃服此衣。如来所赞。失悭贪者。亦不自赞。我能服此。于他不服。终无毁言。 又云。诸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善知种种毗奈耶法。谓毗奈耶。毗奈耶行。毗奈耶甚深。毗奈耶微细。净与不净。有失无失。别解脱本。声闻毗奈耶。菩萨毗奈耶。是谓诸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于如是等毗奈耶法。皆悉善知。善知一切威仪戒行。善学声闻。独觉。菩萨所受持戒。既修戒行。若见威仪不称众意。则应舍离非处不行。若有沙门威仪戒行具足清白。即亲近之。若婆罗门异学余行。则劝舍离修毗奈耶。修习如是戒行成满。心无巧伪。嫉妒便灭。 五百六十九云。持戒清净。无穿缺杂。戒品清净。过诸声闻及独觉等。 五百八十三云。若诸有情。修诸善法。心无厌倦。受持净戒。终不毁犯。常乐利益一切有情。虽遇苦缘而无怯弱。随所修学。愿与有情同证菩提。毕竟安乐。是为菩萨摩诃萨相。具此相者。名为菩萨。

放光般若经云。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身口意。虽有身口意。终不嫉恚邪见。不两舌恶囗妄言绮语。无杀盗淫。无懈怠意。初不起恶智之事。若有菩萨不能舍此诸恶事者。此非菩萨。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经云。乃至梦中亦行十善。而不暂起十不善行。是为不退转菩萨。

○法华经云。若见佛子。持戒清净。如净明珠。求大乘经。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大般涅槃经云。受持是经而毁戒者。则是众生恶知识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属。如是之人。我亦不听受持是典。寍使不受不持不修。不以毁戒受持修习。若我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演说涅槃经者。当正身心。慎无掉戏。轻躁举动。 又云。菩萨摩诃萨。常不犯恶。设有过失。即时忏悔。于师同学。终不覆藏。惭愧自责。不敢复作。于轻罪中。作极重想。 又云。为利养故。受持禁戒。当知是戒。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虽闻佛性及如来名。犹不得名为闻见也。若为正法受持禁戒。当知是戒。能见佛性及以如来。

○十住毗婆沙论云。持戒与七法和合。故为善行。一惭。二愧。三多闻。四精进。五念。六慧。七净命净身口业。行此七法。具持诸戒。是名善行诸行。 于曲人中。行质直心。败坏人中。行真正心。谀谄人中。行无谄心。不知恩中。行于知恩。不知作中。而行知作。无利益中。能行利益。邪众生中。行于正行。憍慢人中。行无慢行。不随教中。而不愠恚。罪众生中。常作守护。众生所有过。不见其失。 若受佛戒。不能护持。则欺诸佛。是污佛家。何以故。受戒时。生佛家中。破戒则欺诸佛。名污佛家。 二虚空系法者。一贪著应路伽耶等经。二严饰衣鉢。二缚者。一著诸见缚。二贪利缚。二障法者。一亲近白衣。二疏远善人。二垢法者。一忍受诸烦恼。二乐诸檀越知识。二疮法者。一见他人过。二自藏其过。二坑法者。一毁坏正法。二破戒受供。二烧法者。一以秽浊心而著袈裟。二受净戒者供给。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云。言大施者。谓受持五戒。此是如来所说大施。以能摄取无量众生故。成就无量众生乐故。 修多罗中说。持戒人所愿所作。皆悉成就。何以故。戒清净故。 色贪。不净能断。淫贪。舍心能断。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云。诸菩萨等。以何义故。名法王子。以初发心来。常断淫欲法故。

大智度论云。比丘尼得无量律仪。故应次比丘后。在沙弥前。佛以仪法不便。故在沙弥后。 是菩萨必在四众中。有四众不在菩萨中。 罪福。从恼他益他生。非自供养身。自杀身故。有罪有福。以是故。毗尼中言。自杀身无杀罪。有愚痴贪欲嗔恚之咎。 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 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 五种优婆塞。一分行者。于五戒中受一戒。不能受持四戒。少分行者。若受二戒。若受三戒。多分行者。受四戒。满行者。尽受五戒。断淫者。受五戒已。师前更作誓言。我于自妇。不复行淫。 三归依竟。我某甲。若身业不善。若口业不善。若意业不善。贪欲嗔恚愚痴故。若今世若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诚心忏悔。身清净。口清净。心清净。受行八戒。是则布萨(秦言善宿)。 问曰。何故六斋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恶鬼逐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时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教语之言。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将人至涅槃。 白衣来欲求出家。应求二师。一和尚。一阿阇黎。和尚如父。阿阇黎如母。 若持戒无忍。当堕地狱。虽不破戒。以无忍故。不免恶道。何可纵忿。不自制心。惟当忍辱。众戒自得。 如人著色观身不净三十六种。则生厌心。若于触中生著。虽知不净。贪其细软。观无所益。是故难离。以其难离。故为之常作重罪。若堕[p1]地狱。地狱有二部。一名寒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