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待无故成有。)若无不应受。若有不应想(魏云。是故不说无。亦不得说有。唐云。无旣不可取。有亦不应说)或于我非我。言说量留连。(唐云。不了我无我。但著于语言。)沉溺于二边。自坏坏世间。解脱一切过。正观察我通。(唐云。若能见此法。则离一切过。)是名为正观。不毁大导师。
  
  疏曰。初一偈。颂前总非诸句。次二偈。超颂约阴等辨。次二偈。追颂约无我辨。次一偈。诃迷者之失。后一偈。赞悟者之得也。非阴者。非与阴一也。非在阴者。非与阴异也。亦非有余杂者。当体法界。法界无外。故非有余。法界无余。故非有杂也。余对二译可解。第二十九如来自性门竟。
  
  第三十不生不灭门二。初正明不生不灭义。二约外道以辨差别。
  
  初中三。初因问略答。二重问许宣。三正为广答。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修多罗摄受不生不灭。又世尊说。不生不灭。是如来异名。云何世尊。为无性故说不生不灭。为是如来异名(唐云。不生不灭。此则无法。云何说是如来异名)佛告大慧。我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有无品不现(魏问云。而佛如来常说诸法不生不灭。以离建立有无法故。唐问云。如世尊说。一切诸法不生不灭。当知此则堕有无见。)
  
  疏曰。寻常修多罗中。每言诸法如幻如梦。本无生灭。则不生不灭。乃诸法无性义耳。而又云是如来异名。故疑而问之也。今之略答。据二译乃是问辞而旨各有异。魏以如来常说不生不灭。本离建立有无法故。不应指为如来异名。唐以若说不生不灭为无性。仍堕无见。若说不生不灭为如来异名。仍堕有见。宋则答以不生不灭。本超有无。故虽显性而非无。虽是如来异名。而非有也。
  
  二重问许宣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不生者。则摄受法不可得(魏云。此不得言一切法)一切法不生故。(唐云。若法不生。则不可取。无有少法。谁是如来)若名字中有法者。惟愿为说(魏云。若依余法有此名者。世尊应为我说)
  
  疏曰。一切法旣不生矣。安有一切法可取。旣无法可取。何得是如来异名。若是如来异名。名下必应有义。毕竟指何法义。名为不生不灭耶。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二重问许宣竟
  
  三正为广答三。初直明所说离过。二广显如来异名。三详辨言义差别。
  
  今初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非无性。亦非不生不灭摄一切法。亦非待缘故不生不灭。亦非无义。(魏云。如来法身。非是无物。亦非一切法不生不灭。亦不得言依因缘有。亦非虚妄说不生不灭。唐云。我说如来。非是无法。亦非摄取不生不灭。亦不待缘。亦非无义)大慧。我说意生法身如来名号。彼不生者。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七住菩萨。非其境界。(魏云。我常说言不生不灭者。名意生身如来法身。非诸外道声闻辟支佛境界故。住七地菩萨。亦非境界。唐云。我说无生即是意生法身别异之名。一切外道声闻独觉七地菩萨。不了其义)大慧。彼不生即如来异名。
  
  疏曰。如来非无性。破其以无性为不生不灭也。亦非不生不灭摄一切法。破其摄受法不可得也。亦不待缘。破其名字中别有法也。亦非无义。破其转计有名无义也。此中非不生不灭摄一切法句。意稍难解。今当释之。盖一切法。生本不生。灭本不灭。所谓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即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妙真如性。即是如来法身异名。非谓果有一切诸法。而更以不生不灭摄取之也。夫无性故言不生不灭者。因缘即空意也。意生身名不生不灭者。即假意也。法身名不生不灭者。即中意也。意生身虽有三相。乃相似三观所成。未证中故。束之为假。法身虽具三德。乃分证圆融之体。体不二故。束之为中。一切外道。未知即空。安知假中。声闻缘觉及通教七地菩萨。虽知于空。未见不空。故亦非其境界也。言七住者。约最钝根。须至八地。方能受接故也。
  
  二广显如来异名三。初举譬。二示法。三帖合。
  
  今初
  
  大慧。譬如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如是等诸物。一一各有多名。(魏云。譬如释提桓因。帝释。王。不兰陀罗。手。抓。身。体。地。浮弥。虚空。无碍。如是等种种名号。名异义一。唐云。譬如帝释。地及虚空。乃至手足。随一一物。各有多名)亦非多名而有多性。(二皆作体。)亦非无自性(唐云。亦非无体)
  
  疏曰。如天帝释。有千名字。又如手。亦名抓。身。亦名体。地。亦名为浮弥。虚空。亦名无碍。世间一物有多名者。不可胜举。其名虽多。其体非多。亦非无体。当知如来法身。亦如是也。
  
  二示法
  
  如是大慧。我于此娑呵世界。有三阿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