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愚痴闇钝。虚妄分别。名为涅槃。唐云。或谓众生展转相生。以此为因。更无异因。彼无智故。不能了知。以不了故。执为涅槃。)
  
  疏曰。若约权说。则中阴与父母有缘。方乃受生。若约实义。则唯心所现。如梦如幻。而彼直计父母生子。子又生孙。相生不断。即名涅槃。尚未知权说之义。况实义耶。
  
  或有外道言得真谛道。作涅槃想。(魏云。有余外道说证谛道。虚妄分别。名为涅槃。唐云。或计证于谛道。虚妄分别以为涅槃。)
  
  疏曰。此指外道所立邪谛。自以为真。非出世四圣谛也。
  
  或见功德。功德所起和合。一异俱不俱。作涅槃想(魏云。有作所作而共和合。见一异俱不俱。虚妄分别名为涅槃。唐云。或计求那与求那者而共和合。一性异性。俱及不俱。执为涅槃)
  
  疏曰。求那。或译为依谛。今宋译为功德。魏译为作也。计此能作所作和合。或云。能所定一。名为涅槃。或云。能所定异。名为涅槃。或云。能所亦一亦异。名为涅槃。或云。能所非一非异。名为涅槃。
  
  或见自性所起孔雀文彩。种种杂宝。及利剌等性。见已。作涅槃想。(唐云。或计诸物从自然生。孔雀文彩。棘针铦利。生宝之处。出种种宝。如此等事。是谁能作。即执自然以为涅槃)
  
  疏曰。此与大佛顶经行阴魔中二无因论相同。
  
  大慧。或有觉二十五真实。(唐云。或谓能解二十五谛。即得涅槃。)或王守护国。受六德论。作涅槃想。(唐云。或有说言。能受六分守护众生。斯得涅槃)
  
  疏曰。前以冥谛为涅槃。此以觉二十五谛乃得涅槃。故不同也。六德六分。如优婆塞戒经。善生所述外道礼六方者是。(魏译缺此二种)
  
  或见时是作者。时节世间。如是觉者。作涅槃想。(唐云。或有说言。时生世间。时即涅槃。)或谓性。(唐云。或执有物以为涅槃。)或谓非性。(唐云。或计无物以为涅槃)或谓知性非性。(唐云。或有计著有物无物为涅槃者。)或见有觉与涅槃差别。作涅槃想。(唐云。或计诸物与涅槃无别。作涅槃想。)初广叙外计竟
  
  二总申破斥
  
  有如是比种种妄想外道所说。不成所成。智者所弃。大慧。如是一切。悉堕二边。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无若生若灭。(魏云。如是虚妄分别涅槃。无人住世间。无人入涅槃。唐云。于此无有若住若出)大慧。彼一一外道涅槃。彼等自论。(魏云。依自心论虚妄分别。唐云。皆依自宗而生妄觉。)智慧观察。都无所立。(唐云。违背于理。无所成就。)如彼妄想心意来去漂驰流动。(唐云。唯令心意驰散往来。)一切无有得涅槃者。
  
  疏曰。外道徧计若我若法以为涅槃。唯属妄想。从来无性。故无若生若灭。所谓徧计本空。无可生灭也。余可知。
  
  三明涅槃义
  
  大慧。如我所说涅槃者。谓善觉知自心现量。不著外性。(唐云。不取外境。)离于四句。见如实处(唐云。住如实见。)不堕自心现妄想二边。摄所摄不可得。(唐云。不堕二边。离能所取)一切度量不见所成。(唐云。不入诸量)愚于真实不应摄受(唐云。不著真实。)弃舍彼已。得自觉圣法。(唐云。住于圣智所现证法。)知二无我。离二烦恼。净除二障。永离二死。上上地如来地。(唐云。转修诸地。入于佛地。)如影幻等诸深三昧。(唐云。得如幻等诸大三昧。)离心意意识。说名涅槃。
  
  疏曰。转八识成四智。故云离心意识也。余可知。
  
  四结成劝诫
  
  大慧。汝等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当疾远离一切外道诸涅槃见。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外道涅槃见。各各起妄想。斯从心想生。无解脱方便。愚于縳縳者。(魏云。不离缚所缚。唐云。不至无缚处)远离善方便。外道解脱想。解脱终不生。(唐云。妄生解脱想。而实无解脱)众智各异趣(二作取)外道所见通(魏云。外道建立法。唐云。外道所成立)彼悉无解脱。愚痴妄想故。一切痴外道。妄见作所作。有无有品论。(唐云。悉著有无论。)彼悉无解脱。凡愚。乐妄想。不闻真实慧。言语三苦本。(二皆作三界本。)真实灭苦因。譬如镜中像。虽现而非有。于妄想心镜。愚夫见有二。(唐云。习气心镜中。凡愚见有二)不识心及缘。则起二妄想。(唐云。不了唯心现。故起二分别。)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唐云。若知但是心。分别则不生。)心者即种种。远离相所相。事现而无现。如彼愚妄想。(唐云。如愚所分别。虽见而无见。)三有唯妄想。外义悉无有。妄想种种现。凡愚不能了。经经说妄想。终不出于名。(魏云。种种异名字。唐云。但是异名字)若离于言说。亦无有所说。(唐云。其义不可得)
  
  疏曰。末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