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此正明能持寿暖必第八识。非余转识也。
  
   (难曰)。虽说三法更互依持。而许唯暖。不徧三界。何不许识。独有间转。
  
  此以暖可不徧。例明识可间转。意谓持寿暖者。不须第八识也。言暖不徧三界者。无色界无暖故。
  
   (答曰)。此于前理非为过难。谓若是处。具有三法无间转者。可恒相持。不尔。便无恒相持用。前(正)以此理显三法中。所说识(之为)言。(定)非诠(于)转识。(今即)举暖不徧。岂坏前理。(以舍暖时。寿识不舍。若舍寿识。必兼舍暖)。故前所说。其理极成。又三法中。寿暖二种。既唯有漏。故知彼(持寿暖之)识。如寿与暖。定非无漏。(若不以异熟为持寿暖之识。而但指六识者。则阿那含)生无识界。起无漏心。尔时何识能持彼寿。(不应无漏识。持有漏寿也)。由此故知有异熟识。一类恒徧。能持寿暖。彼识即是此第八识。
  
  释前所难。如文可知。五寿暖识竟。
  
   (子)六生死时心。既明现持根身寿暖之能。次明去后来先之主。文分为四。初引经证释。二斥异解。三通余部。四别明将死时心。(丑)今初。
  
  又契经说。诸有情类。(于)受生(及)命终(时)。必住散(心有)心。非无心(亦非)定(心)。若无此(第八)识。(则彼经说)生死时(之散)心不应有故。非无心(亦非)定(心)。若无此(第八)识。(则彼经说)生死时(之散)心不应有故。谓生死时。身心惽昧。如睡无梦。极闷绝时。明了转识。必不现起。又此(生死)位中。六种转识。行相所缘。不可知故。如无心位。必不现行。六种转识。行相所缘。有必可知。(倘许生死时有六识。便)如余时。(非生死时)故。(唯此)真异熟识。极微细故。行相所缘。俱不可了。是引业(所招之)果。(从生至死)。一期相续。恒无转变。(即此)是散有心。(非无心定)。名(为)生死(时)心。不违正理。
  
  第一量云。生死时是有法。明了转识必不现起宗。因云。身心惽昧故。喻如睡无梦。极闷绝时。第二量云。生死位中六转识是有法。必不现行宗。因云。行相所缘不可知故。喻如无心位。第三量云。六种转识是有法。非生死时心宗。因云。行相所缘必可知故。喻如余时。唯有真异熟心。微细不可了知。而是散有。乃可名为生死时心也。
  
   (丑)二斥异解又二。初叙执。二斥破。(寅)今初。
  
  有说(前之)五识。此(受生)位(固是)定无。(即彼)意识取境。(乃)或因(于)五识。或因他(人言)教。或(以)定(力)为因。(然后生起。今受)生位。(如此)诸因。既不可得。故受生位。(连此)意识亦无。(直名为无心位。非是住散有心)。
  
  此不以第八识中种子为意识因。而别以五识等三为因也。受生位幷无意识。原同正说。而妄谓意识之无。由于诸因之不可得。则无色天既无诸因。岂意识永不生乎。
  
   (寅)二斥破。
  
  若尔。(则诸)有情生无色界。后时(与无色定相应之)意识。应永不生。(以)定心必由散意识(为加行。方得)引(起。汝谓散意。必由五识或由他教。方得引起。今)五识他教。彼(无色)界(中)必无。(则)引定(之)散心。无由起故。(既无散心。亦无定心。既无或定为因。何有六识)。
  
  凡生天者。不论欲色无色。初生之一刹那。决无意识。既生之后。必先起散意识。一知所生处。二知所来处。三知受生因。然后随其所生。或受诸乐。或入诸定。乃至生于无想天者。亦必半劫之后。方得想全不行。故云。定心必由散意识引也。余可知。
  
  若谓彼(无色界之)定。由串习力。后时率尔能现在前。(则)彼初生时。宁不现起。(而必待后时耶)。又欲(界)色界初受生时。串习意识。亦应现起。(而胡以亦不即现前耶)。若由惽昧(所以)初(生)未(即)现前。此即前(文所说身心惽昧转识不现之)因。(即此惽昧便是散有之心。至于由惯习力。后时能现。乃从本识中之种子而现)。何劳别说(三因)。
  
  三因。即彼所计。一五识。二他教。三定也。二斥异解竟。
  
   (丑)三通余部。
  
  有余部执生死等位。别有一类微细意识。行相所缘。俱不可了。应知即是此第八识。极成意识。不如是(之一类微细不可了)故。
  
  (丑)四别明将死时心。
  
  又将死时。由善恶业。下上身分冷触渐起。若无此(第八)识。彼(冷触渐起之)事不成。(以前七)转识。不能执受身故。(谓)眼等五识。各别依(于眼等五根)故。(又)或(时缘阙)。不(现)行故。第六意识。不(依)住(于色)身故。(所缘之)境不定故。遍寄身中(诸根。随逐诸尘。无有暂舍)。恒相续故。不应冷触。由彼(第六意识)渐生。唯异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