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是空观。三摩。是方便随缘止。亦是假观。禅那。是息二边分别止。亦是中观。又奢摩他。卽一心三止。三摩。卽一心三观。禅那。卽止观不二。三若定三。则不名妙。三若定一。亦不名妙。非一非三。而三而一。卽一恒三。卽三恒一。三一不可思议。方名为妙。妙卽是密。又经初佛酬阿难之请。首卽告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次则破缘影之非心。显见性之实相。会四科以归理。明七大之性具。乃至结归如来藏心。俱非俱卽。并遮并照。更无一言谈及修此三昧之方。但显吾人本性圆妙三谛之理。当知达此理性。自成妙修。所谓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故名为密。复次圆顿止观。是成佛因。而大佛顶性。又是圆顿止观之因。卽名因因。如来无上菩提。是止观果。而大佛顶性。又是如来所证果理。卽名果果。以此果果而为因因。因果理微。不可思议。故名为密。

  三释修证者。修有缘修真修。证有分证满证。若言四善根位生灭道品为缘修。见谛已后重虑缘真为真修者。藏教意也。若言性地相似无生空慧为缘修。见地已后真无生慧为真修者。通教意也。若言住行向次第三观为缘修。登地中道实观为真修者。别教意也。若言十信相似一心三观为缘修。住后一心三观无功用道为真修者。圆教意也。若言断见惑为分证。断思惑尽为满证者。藏通意也。若言初断一品无明登欢喜地为分证。断十二品无明为满证者。别教意也。若言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成就慧身。不繇他悟。为分证。乃至五住究尽。二死永亡。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为满证者。圆教意也。今明圆修圆证。故称修证了义。

  四释了义者。空假非了。中道为了。隔历非了。圆融为了。旧以此二字单属言教。今谓不然。教行理三。同称了义。经云。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夫中道。卽了义理也。无戏论。卽了义行也。开示。卽了义教也。又了义卽第一义。第一义属理。又了义卽决定义。决定义属行。说此理行。皆名为教。自行化他。皆名为行。教行所契。皆名为理。胡得作偏释耶。

  次合释复为二。初约显说释。次约密咒释。

  初约显说释者。谓圆教妙觉极果。不过以此性具大佛顶理而为妙密真因。故缘修真修。分证满证。无非了义。所谓名字了义。乃至究竟了义也。若藏通极果。全不知此大佛顶理。所以若修若证。始终非了。若别教极果。推其初心。虽仰信此大佛顶理。以为但是佛法。不知卽是现前心法及众生法。所以缘修非了。真修方了。又分证虽了。满证未了也。问曰。大佛顶性。旣云统一切法。则十界因果。总不离此。何得简去藏通别教三种极果。答曰。虽一切不离此性。而知与不知自别。虽分知与不知。而离此决无异因。当知此之密因。在圆佛卽是妙密。以始终皆知故。在别佛卽是微密。以始不知。终方知故。在藏通极果卽是秘密。以始终皆不知故。

  次约密咒释者。经云。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徧知觉。乃至传此咒心。于灭度后。付佛法事。究竟住持。严净戒律。悉得清净。又云。亦说此咒名如来顶。当知卽是以此大佛顶咒而为密因。故若修若证。无非了义也。此密亦有三义。以此五会神咒。全是密诠大佛顶心。故名咒心。亦名心咒。卽妙密义。以此神咒。如仙陀婆。惟菩萨智臣能解。卽微密义。以此神咒。但可诵持。不可翻释。卽秘密义。释如来密因修证了义竟。

  后释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亦为二。初分释。次合释。分释又三。初释诸菩萨。次释万行。三释首楞严。

  初释诸菩萨者。诸。是众义。约时处。则十方三世。约解行。则偏圆权实。菩萨。是梵语。具云摩诃菩提质帝萨埵。此翻大道心成就众生。今略称但云菩萨。或翻大士。或翻开士。亦翻始士。始发心故。亦翻高士。超一切故。正翻觉有情。虽已觉悟。犹带缘情。单约当体释也。以菩提道。觉悟有情。单约利他释也。觉道是所求。有情是所化。双约二利释也。三大阿僧祇劫伏惑利生。功德成满。直至树下方断结者。藏菩萨也。亦自断惑。亦化众生。正使虽尽。扶习润生者。通菩萨也。知有中道佛性。用次第三观断惑利生者。别菩萨也。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始至终。圆伏圆断。圆成二利者。圆菩萨也。卽此经始自干慧。终至等觉。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是也。料简者。时处。则通收十方三世。经云。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也。解行。则简偏取圆。简权取实。经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等。皆繇不知二种根本。又云。得循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也。

  次释万行者。万。是此方总数。表其最多。行。是修德都名。不出二种。谓慧行。行行。般若名慧行。五波罗密名行行。慧行名正行。行行名助行。又助行有显有密。清净律仪为显行。坛仪心咒为密行。又涅槃明五种行。一圣行。二梵行。三天行。四婴儿行。五病行。圣行天行。为上求佛道之行。梵行婴儿行病行。为下化众生之行。又有次第五行。一心五行。如是等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