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今依此文。略出其义。夫奢摩他。旣以取静为行。以寂静轻安为相。当知于三止中。卽体真止。于三观中。卽入空观。又可总以三止为奢摩他。盖二边皆属烦动。中道方名寂静故也。三摩鉢提。旣以起幻为行。以大悲轻安为相。当知于三止中。卽方便随缘止。于三观中。卽出假观。又可总以三观为三摩鉢提。盖二边皆属幻相。中道方名永离故也。禅那旣以不取为行。以寂灭轻安为相。当知于三止中。卽是息二边分别止。于三观中。卽是中观。又可总以止观不二而为禅那。盖不惟中道寂灭。二边亦本寂灭故也。若次第三止三观。则名为粗。若一心三止三观。则名为妙。若止非卽观。观非卽止。则名为粗。若止观不二。则名为妙。又三若定三。则不名妙。一若定一。亦不名妙。今三不定三。一不定一。卽一恒三。卽三恒一。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名为妙。圆觉又云。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此之谓也。今阿难所问。正惟问此圆顿止观。如来所答。亦惟答此圆顿止观。从始至终。更无异趣。旧解纷纷。苦欲以经文分对此处三名。皆是支离割裂。进退出没。无一可取。请观下文今解。臧否自知。不俟广破矣。最初方便者。若据问意。只要求一吃紧下手工夫。安敢先有成心。若据答意。应须的指征心辨见以开圆解。是为最初方便。且如圆觉经中。一一指云。此方便者。名奢摩他等。则知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乃是得成菩提方便。而三章之首。一一先标悟净圆觉四字。则知妙悟。又是奢摩他等方便。所以名为最初也。此经则第二大科。首明二决定义。而结重于耳根圆通。方是酬其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之请。今于第一大科。首明二种根本。而备显夫如来藏性。正是酬其最初方便之请。急先务也。盖如圆觉最初必先悟净圆觉。然后奢摩他不成止病。三摩鉢提不成作病。禅那不成任灭二病。今经亦尔。必先彻悟如来藏性。然后耳根圆通常境。方可称性而观。是故观于闻性之圆真实。卽是妙奢摩他。观于闻性之通真实。卽妙三摩。观于闻性之常真实。卽妙禅那。以圆则必通必常。通则必常必圆。常则必圆必通。故曰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也。问曰。阿难首以三法为请。安得置此三法。直至第二科中方答。今科所答。更是何法。答曰。今所答者。正是三法之最初方便也。以悟如来藏一切俱非义故。则妙奢摩他方便得成。以悟如来藏一切俱卽义故。则妙三摩鉢提方便得成。以悟如来藏离卽离非是卽非卽义故。则妙禅那方便得成。旣先示此三法所依理体。故阿难径请入华屋门。门之一字。卽是指此三方便也。愿读经者。玩索本文真正线索。莫泥旧见旧闻。自当得其旨矣。

 (丁)二大众愿闻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圆顿妙法。三乘圣众之所共仰。不惟化被凡夫也。

 (丁)三如来答示二。初从今文至十八界毕。是就事以显理。次七大文。是明性本具相。

 (戊)初中二。初逐破妄执密显真心。二显示妙理兼破余妄。

 (己)初中三。初征其发心本因。二示以常心直道。三广破七番妄计。

 (庚)初又二。初如来问。二阿难答。

 (辛)今初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阿难是佛堂弟。乃世间骨肉之亲。故名同气。情均天伦者。父子兄弟。名为天合之伦。今明情与同胞无异。故言均也。深重之恩。莫过父母。深重之爱。莫过妻子。若不见佛法殊胜。岂能顿舍。但所见佛法。虽无二境。而能见之心。须辨真妄。故今欲示菩提果体。先问发心初因也。

 (辛)二阿难答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发心之缘。本无邪曲。但恨其不曾识得自心耳。故下文征云。谁为爱乐。乃至以何为心。当我拳曜。只是破其所执之心为非。不是说其见相发心为咎也。

 (庚)二示以常心直道又二。初点示常心。二劝修直道。

 (辛)今初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将欲破妄显真。故先与一口道破也。生死有二种。一分段生死。惟局同居三界。二变易生死。通于方便实报二土。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者。本觉之理。不知者。无始觉智也。诸妄想者。无明尘沙见思也。此想不真者。卽依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而成。别无自性。如绳外无蛇性。杌外无鬼性。水外无波性。空外无华性也。盖众生无始以来。但有本觉。未有始觉。所以真如不守自性。举全体而成妄想。所谓不变随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