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子)二明悟故无常卽常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弃生灭者。弃其于真常中妄见生灭之情见也。守真常者。守其卽生灭中本自真常之性体也。想相为尘。元无实尘。识情为垢。元无实垢。今能了达。则当下远离。而法眼自清明矣。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文句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经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文句

菩萨比丘温陵道昉参订

 (辛)二明结解无二决通次义二。初正明结解无二。二兼显六解一亡。

 (壬)初中二。初疑请。二开示。

 (癸)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惟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上文所示六根生起之由。不惟结相宛然。亦且结元斯在。但由阿难俱生惑覆。不达六根卽是结元。故重致此请也。犹隔日疟者。须陀洹人。见惑已断。思惑未除。入无漏观。便如健人。出观之时。习染仍在故也。

 (癸)二开示二。初现瑞。二正说。

 (子)今初。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卽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祗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摩阿难顶者。欲就阿难现在身中。显出无上大佛顶法也。十方如来放顶光同灌佛顶者。显阿难所具大佛顶法。卽一切佛所证顶法。更无差别也。

 (子)二正说二。初诸佛同宣。二释迦亲说。

 (丑)今初。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此由阿难别索结元。故直指六根为生死结根。更非他物也。惟其卽是生死结根。所以卽是菩提常乐。譬如全水成冰。所以全冰是水。又如全巾成结。所以全结是巾耳。又复应知。此经为阿难辈。一类当机。积劫多闻。不能卽于闻中荐取。翻咎多闻为失。故选观音耳根圆通以对治之。观音亦是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者。何尝废闻。只不循声流转耳。旣借根性以显圆通。则以根为法界。故曰惟汝六根。更非他物。若寻常言万法惟识。则又可云惟汝六识。更非他物。或惟汝八识。更非他物。谓随八识流转。随四智成道。总无二体故也。又约惟色惟香等义。亦可云惟此六尘。更非他物。以贪爱则种种生恼。不著则本自太平故也。又言根卽摄尘识。言识卽摄根尘。言尘卽摄根识。以三法互为缘起。不相离故。以三皆同源。三皆无性故。故曰。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故天台于三科中。简去界入。于五阴中。简前四阴。于识阴中。复简余七。但观现前六识一念。名为灸病得穴。今经于三科中。简去尘识。于六根中。简去五根。但以耳根为所观境。亦可云灸病得穴。乃至陈那等六人。各以一尘为所观境。卽尘尘罔非真穴。灸之皆可立愈。然则十八界七大。皆穴也。审得何病。应灸何穴。得其穴。则病愈。不得其穴。则病莫能愈。不可谓此是穴。彼非穴也。故二十五圣各说圆通之后。世尊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佛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来灌佛及众会之顶。岂非显于通身是穴。通身皆可起病。二十五门无非大佛顶法也哉。

 (丑)二释迦亲说二。初疑问。二答释。

 (寅)今初。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意谓根尘识三。称十八界。迷则皆为生死。悟则皆如来藏。何故十方如来。但言生死安乐惟六根耶。

 (寅)二答释二。初长文。二偈颂。

 (卯)今初。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卽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卽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此中初四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