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人。亦不须造论也。然据梁本。则广闻取解在前。似兼文持故胜。据今本。则少见多解在前。似是法行故胜。猡实言之。义持文持。信行法行。各有利钝。非可一向论也。

或有自无智力。因他广论而得解义。亦有自无智力。怖于广说。乐闻略论。摄广大义。而正修行。

自无智力。故藉他论。而乐广乐略。仍是信行法行二类种性不同。亦是文持义持二类熏习有别故也。初释疑竟。

【(丁)二明意】

我今为彼最后人故。略摄如来最胜甚深无边之义。而造此论。

示大乘体。故最胜。显大乘相。故甚深。显大乘用。故无边也。一作因分竟。

【(乙)二立义二。初标。二释。(丙)今初】

云何立义分。谓摩诃衍。略有二种。有法。及法。

摩诃衍。此翻大乘。略如题目中释。又七义故。名为大乘。一法大。谓方广经典。二心大。谓四弘誓愿。三解大。谓圆常信解。四净大。谓净心地。净二分别。五庄严大。谓福德智慧。六时大。谓三阿僧祇。七具足大。谓无上菩提。前六。是大乘因。后一。是大乘果也。有法者。梁本云法。犹因明所谓前陈有法。以为宗依。乃指因缘生法。以为所观境也。法者。梁本云义。犹因明所谓后陈宗体。指所显理谛。以明大乘义也。

【(丙)二释二。初释有法。二释法。(丁)今初】

言有法者。谓一切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此显示摩诃衍义。

统论因缘所生。皆是有法。皆悉即空假中。皆可显示摩诃衍义。故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初机之人。若令观于佛法。则疑太高。若令观众生法。则疑大广。所以秖令观心。又恐人谬谓众生心外别有真心。故但立一切众生心。以为所观境也。夫举佛法。则摄一切心法及众生法。举众生法。则摄一切佛法及以心法。今举众生现前介尔心法。则摄一切众生法及佛法。故云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也。依此众生现前介尔心法。显示摩诃衍义。则一显示。一切显示。随举一一众生法。一一佛法。无不皆是摩诃衍义矣。故法华云。七宝大车。其数无量也。

以此心真如相。即示大乘体故。

即此现前介尔之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现在无际。非有相。非无相。非亦有亦无相。非非有非无相。非生死相。非涅槃相。非二边相。非中道相。非可说相。非不可说相。非亦可说亦不可说相。非非可说非不可说相。不得已故。强名为真如相。即此真如。是大乘体。更无别体也。应立量云。众生心是有法。即大乘体宗。因云。真如相故。同喻如迷悟所依之方。方非迷悟。

此心生灭因缘相。能显示大乘体相用故。

即此真如不变心体。举体随缘而有生灭。所谓随于染净缘。具造十法界。虽造十界。十界皆是假名无性。随缘不变。当体即真。故能显示大乘体也。由随染缘。妄起无明。有见不见。似不清净。非常非乐。非我非净。非寂境。是变异。不自在。具过恒沙虚妄杂染。今翻染成净。无明不起。无见不见。心性无动。无有余法而可更求。即于真如。立大智慧光明义。贵照法界义。真实了知义。本性清净义。常乐我净义。寂静不变自在义。满足过于恒沙清净功德义。故能显示大乘相也。由与众生同在生死轮回海中。方肯自悯悯他。发大誓愿。修大福慧。证本法身。任运起于不思议业。尽未来际。利乐有情。故能显示大乘用也。然则现前介尔心体。即大乘体。现前心中惑相。即大乘相。现前心中业用。即大乘用。而众生迷染因缘。日用不知。由有迷染因缘。方立悟净因缘。由有悟净因缘。方显体相用大。故云此心生灭因缘相。能显示大乘体相用也。譬如水结成冰。则湿体融相润用。皆不可见。若知冰原是水。方便令泮。方能显示湿体融相润用耳。设不观心生灭因缘。则不能显体相用大。如守坚冰。无可受用。设离众生现前之心。别求大乘。亦不能显体相用大。如大冻时。若弃坚冰。别无有水。学大乘者。幸深思之。应立量云。众生心是有法。能显示大乘体相用宗。因云。生灭因缘相故。同喻如依方故迷。因迷故悟于方。初释有法竟。

【(丁)二释法二。初释大义。二释乘义。(戊)今初】

所言法者。略有三种。一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在染在净。性恒平等。无增无减。无别异故。

前云此心真如相。即示大乘体。今云一切法真如者。以心真如。即一切法真如。无二真如故也。一切法。即染法净法。略则五位百法。广则百界千如也。随拈一法。幷是真如全体。非是少分。故云性恒平等。悟时无得。迷时无失。又芥子毛端之真如非小。须弥宝刹之真如非大。故云无增无减。一相无相。不可分离。故云无别异也。夫既言一切法。又言在染在净。是全约生灭因缘。而随云性恒平等。无增无减。无别异故。则知生灭因缘。即是真如门矣。故下文云。展转不相离也。若舍生灭因缘。何由体会真如。若执生灭因缘。又何由了达真如也哉。

二者相大。谓如来藏。本来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