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然水虽动。湿性不改。乃是随缘不变之体。依于此义。唯识复言不熏真如。是约识与真如非一言之。正可互显妙理。无违妨也。既熏习已生妄念心者。依生灭门。俗故相有别。则有八识及诸心所。体用四分。种现差别不同。然此差别。悉皆无性。由无明故。不达无性。生第六识相应之差别法执。名为妄念心也。此妄念心复熏无明者。第八识中。既本有无明种子。令第七识。念念起于迷理无明现行。而此第六识之法执妄念现行。熏于第八本识。自成妄念种子。又能助彼无明种子势力。故即名为熏无明也。以熏习故不觉真法者。从于法痴。更起我痴等也。以不觉故妄境相现者。由我痴故。乃现三界分段生死六尘境也。以妄念心熏习力故。生于种种差别执著者。即界内界外见思诸惑也。造种种业者。有漏善恶不动业。无漏偏真等业也。受身心等众苦果报者。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也。然虽惑业苦三。循环不息。究其根原。止由无明迷真法界。而无明无体。不离真如本觉之性。如人眠梦。梦中受于无量轮回。俄然睡醒。空无所得。若无醒时之心。安有梦心。若非研此梦心。何处别觅醒时之心也哉。

【(癸)二释义差别】

妄现熏义。有二种别。一增长分别熏。二增长执取熏。

妄境本唯心现。由不了故。还熏于心。一增长分别熏。即助界内界外见惑。二增长执取熏。唯助界内思惑。若助界内见思。令诸凡夫不出生死。若助界外见惑。令二乘人速求涅槃。

妄心熏义。亦二种别。一增长根本业识熏。令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受生灭苦。二增长分别事识熏。令诸凡夫受业系苦。

界外见思。增长业识。受变易生死。名之为生灭苦。界内见思。增长事识。受分段生死。名之为业系苦。

无明熏义。亦二种别。一根本熏。成就业识义。二见爱熏。成就分别事识义。

法痴名根本熏。我痴名见爱熏也。二释熏习染法境。

【(壬)三释熏习净法二。初正明熏义。二释义差别。(癸)今初】

云何熏习净法不断。谓以真如熏于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令妄念心厌生死苦。求涅槃乐。以此妄心厌求因缘。复熏真如。以熏习故。则自信己身有真如法。本性清净。知一切境界。唯心妄动毕竟无有。以能如是如实知故。修远离法。起于种种诸随顺行。无所分别。无所取著。经于无量阿僧祇劫。惯习力故。无明则灭。无明灭故。心相不起。心不起故。境界相灭。如是一切染因染缘。及以染果。心相都灭。名得涅槃。成就种种自在业用。

真如。指本识中无漏种子。及佛菩萨果中胜用。此二幷顺真如法性。故皆名真如也。种子内熏为因。诸佛菩萨外熏为缘。只此内因外缘。幷不离于众生现前介尔之心。以此心性。实无外故。以无始无漏种子。不离现前心性故。以十方诸佛菩萨。皆证众生心性。不在众生心性外故。言熏于无明者。一是诸佛菩萨外熏。熏第六识及前五识。令其见色、闻声、嗅香、读诵。身蒙光照。或手摩头。或衣覆体。意识领受。以此现行熏成种子。二是无漏种子内熏。令其信受。不疑不谤也。令妄念心厌生死苦求涅槃乐者。即是起于有漏闻思修慧也。以此妄心厌求因缘复熏真如者。谓有漏闻思修慧。内则增长无漏种子势力。外则感扣诸佛菩萨慈悲也。自信己身有真如法等者。信成就发心也。以能如是如实知故等者。解行发心也。无所分别等者。证发心也。无明灭故心相不起等者。证佛根本智也。成就种种差别业用者。证佛后得智也。

【(癸)二释义差别二。初释妄熏义别。二释真熏义别。(子)今初】

妄心熏义有二种。一分别事识熏。令一切凡夫二乘厌生死苦。随己堪能。趣无上道。二意熏。令诸菩萨发心勇猛。速疾趣入无住涅槃。

一分别事识熏者。谓或秉三乘共教。不知七八两识。但以第六意识修生空观。破见思惑而取涅槃。或秉大乘渐教。虽知七八两识。但以见思重故。畏生死故。先依第六识修生空观。次第乃修法空观等。故云随己堪能。然此外凡内凡菩萨。固是趣向菩提。即彼二乘亦必从权入实。故总云趣无上道也。二意熏者。谓或是渐教菩萨。入净心地。转第七识。令与平等性智相应。任运流入大涅槃海。或是顿教菩萨。从初便观动心即不生灭。即得入真如门。所谓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虽此能观之心。仍是第六意识。而即以根本无明为所观境。故名为意熏也。

【(子)二释真熏义别三。初标。二释。三结判。(丑)今初】

真心熏义。亦二种别。一体熏。二用熏。

只此心性真如之体。佛与众生平等无二。虽本无二。而一一佛。一一众生。乃至一一微尘。各全揽真如为体。非是真如少分。虽一一佛。一一众生。乃至一一微尘。幷是真如全体。然非有多真如。此乃不可思议一心法门。譬如千灯共照。互徧互含。无杂无障碍也。故约佛言。则一切众生。幷是佛心内之众生。以佛心竖穷横徧。更无外故。约众生言。则一切诸佛。幷是众生心内之佛。以众生心竖穷横徧。更无外故。约我只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