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初又四。初尅证全体大用作用。二明双遮双照作用。三明离过具德作用。四明融即离微作用。(辛)今初】

次明第五止观作用者。谓止行成故。体证净心。理融无二之性。与诸众生。圆同一相之身。三宝于是混尔无三。二谛自斯莽然不二。怕兮凝湛渊渟。恬然澄明内寂。用无用相。动无动相。盖以一切法。本来平等故。心性法尔故。此则甚深法性之体也。谓观行成故。净心体显。法界无碍之用。自然出生一切染净之能。兴大供具。满无边刹。奉献三宝。惠施四生。及以吸风藏火。放光动地。引短促长。合多离一。殊形六道。分响十方。五通示现。三轮显化。乃至上生色界之顶。下居兜率之天。托影于智幻之门。通灵于方便之道。挥二手以表独尊。蹈七步而彰唯极。端坐琼台。思惟宝树。高耀普眼于六天之宫。徧转圆音于十方之国。莲华藏海。帝网以开张。娑婆杂土。星罗而布列。乃使同形异见。一唱殊闻。外色众彰。珠光乱彩。故有五山永耀。八树潜辉。玉质常存。权形取灭。斯葢大悲大愿熏习力故。一切法。法尔一心作故。即是甚深缘起之用也。

繇止行成。尅证全体。繇观行成。能兴大用。此总明作用之大端也。能证三谛之智。名为佛宝。所证三性之理。名为法宝。理外无智。智外无理。名为僧宝。故混尔无三也。分别依他二性。名俗谛。真实之性。名真谛。又三性俱名俗谛。三性无性名真谛。又三性三无性名言建立。俱名俗谛。三性三无性本惟一心名真谛。故莽然不二也。余可知。

 【(辛)二明双遮双照作用】

又止行成故。其心平等。不住生死。观行成故。德用缘起。不入涅槃。又止行成故。住大涅槃。观行成故。处于生死。

不住不入。是双遮。能住能处。是双照也。

 【(辛)三明离过具德作用】

又止行成故。不为世染。观行成故。不为寂滞。又止行成故。即用而常寂。观行成故。即寂而常用。

不染不滞是离过。用寂寂用是具德也。

 【(辛)四明融即离微作用】

又止行成故。知生死即是涅槃。观行成故。知涅槃即是生死。又止行成故。知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观行成故。知流转即生死。不转是涅槃。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不复更灭。故生死即是涅槃。二乘所证涅槃。仍是真常流注。故即是变易生死。此对待论融即也。二种生死。元无生死之相。如举波即水。故生死即是涅槃。三德涅槃。亦无涅槃之相。如全水在波。故涅槃即是生死。此绝待论融即也。随缘常不变故。生死涅槃二俱平等。无有二相可得。所谓其入离也。不变常随缘故。随流转缘。名为生死。随不转缘。名为涅槃。所谓其出微也。初备显作用竟。

 【(庚)二重明所依】

问曰。菩萨即寂兴用之时。三性之中。依于何性而得成立。答曰。菩萨依依他性道理故。能得即寂兴用。兼以余性。助成化道。此义云何。谓虽知诸法。有即非有。而复即知。不妨非有而有。不无似法显现。何以故。以缘起之法。法尔故。是故菩萨常在三昧。而得起心悯念众生。然复依分别性观门故。知一切众生受大苦恼。依依他性观门故。从心出生摄化之用。依真实性观门故。知一切众生与己同体。依分别性止门故。知一切众生可除染得净。依依他性止门故。不见能度所度之相。依真实性止门故。自身他身本来常住大般涅槃。

答中先标二义。次别释成。谓虽知诸法下。释依依他性道理也。然复依分别下。释余性助成化道也。

 【(庚)三再示方便】

又若初行菩萨欲有所作。先须发愿。次入止门。即从止起观。然后随心所作即成。何故须先发愿。谓指尅所求。请胜力加故。复何须入止。谓欲知诸法悉非有故。是故于一切有碍之法。随念即通。何故即从止起观。谓欲知一切法皆从心作故。是故于一切法有所建立。随念即成也。若久行菩萨。即不如是。但发意欲作。随念即成也。诸佛如来。复不如是。但不缘而照。不虑而知。随机感所应见闻。不发意而事自成也。譬如摩尼。无心欲益于世。而随前感。雨宝差别。如来亦尔。随所施为。不作心意。而与所益相应。此葢由三大阿僧祇劫。熏习纯熟。故得如是。更无异法也。

先明初行方便。次明久行及佛之不同。然非因初行。安有久行。非有久行。安得成佛。故知欲成佛者。须学初行之方便矣。

 【(己)二偈颂三。初颂理谛。二颂观法。三颂劝修。(庚)今初】

心性自清净。诸法唯一心。此心即众生。此心菩萨佛。生死亦是心。涅槃亦是心。一心而作二。二还无二相。一心如大海。其性恒一味。而具种种义。是无穷法藏。

初一句。总颂真体。次一句。摄事归理。无一法而非全心也。次四句。全理成事。无一法之全理不还具众生佛菩萨生死涅槃种种法也。一心作二。即不变常随缘义。二无二相。即随缘常不变义。海喻可知。

 【(庚)二颂观法三。初法说。二喻说。三合结。(辛)今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