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依实起虚。执虚为实者。悉喻三性。类以可知。若直以此等诸喻。依实起虚。故偏喻依他性亦得也。但虚体是实。即可喻真实性。虚随执转。即可喻分别性。是故此等诸喻。通譬三性。解此喻法。次第无相。即可喻三无性也。

文中先例结。次若直以此等下。又将诸喻喻前文。约依他辨三性之义也。例结中所依之实。喻真实性。所起之虚。喻依他性。执虚为实。喻分别性。三性既尔。三无性义。例此可知。次文中虚体是实。以喻在染之真。所谓净分。虚随执转。以喻习气种子。及虚相果报。所谓染分也。

 【(壬)三约梦喻】

又更分别梦喻。以显三性三无性。譬如凡夫惯习诸法故。即于梦中心现诸法。依他性法。亦复如是。由无始已来果时无明。及以妄想熏习真实性故。真心依熏现于虚相果报也。彼梦里人为睡葢所覆故。不能自知己身他身皆是梦心所作。即便执为实事。是故梦里自他种种受用得成。分别性法。亦复如是。意识为果时无明所迷故。不知自他咸是真心。依熏所作。便即妄执为实。是故自他种种受用得成也。是以经言。是身如梦。为虚妄见。虚者。即是依他性。妄者。即是分别性。此即缘起三性为观门也。然此梦中所执为实者。但是梦心之相。本无有实。分别性法。亦复如是。但是虚想从心所起。本来无实。即是无相性也。又彼梦中虚相。有即非有。唯是梦心。更无余法。依他性法。亦复如是。自他虚相。有即非有。唯是本识。更无余法。即是无生性也。又彼梦心。即是本时觉心。但由睡眠因缘故。名为梦心。梦心之外。无别觉心可得。真实性法。亦复如是。平等无二。但以无明染法熏习因缘故与染和合。名为本识。然实本识之外。无别真心可得。即是无性性法。此即除灭三性为止门也。以是喻故。三性三无性。即可显了。此明止观体状中。约染浊三性以明止观体状竟。

上已通举梦等八喻。例如幻喻可知。今更分别欲令止观转明故也。先喻三性中不言真实性者。即指能梦之心为真实性也。依此起于梦中所见诸法。名依他性。梦中妄执为实名分别性。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不了惟心。妄计我法。深观此喻。宁不泠然者。三止门喻。在文可知。

 【(庚)二约清净三性三。初分科。二各释。三通简。(辛)今初】

次明清净三性中止观体状。就中亦有三番。一明分别性中止观体状。二明依他性中止观体状。三明真实性中止观体状。

 【(辛)二各释三。初约分别性。二约依他性。三约真实性。(壬)今初】

第一分别性中止观体状者。谓知一切诸佛菩萨所有色身。及以音声。大悲大愿。依报众具。殊形六道。变化施设。乃至金躯现灭。舍利分颁。泥木雕图。表彰处所。及以经教威仪。住持等法。但能利益众生者。当知皆由大悲大愿之熏。及以众生机感之力。因缘具足。熏净心故。心性依熏。显现斯事。是故唯是真性缘起之能。道理即无实也。但诸众生有无明妄想故。曲见不虚。行者但能观察知曲见。执心是无明妄想者。即名为观。以知此见。是迷妄故。强作心意。观知无实。唯是自心所作。如是知故。实执止息。即名为止。此是分别性中从观入止也。

先观后止。文并可知。住持三宝一切佛事。本皆真性缘起之能。真性即清净真实性。缘起即清净依他性也。但繇众生不了妄计为实。故名为分别性耳。既是无明妄想分别。复名为清净者。以所缘境。是从大悲大愿出生。能与众生作增上缘。纵令不了唯心。亦不增长结业故也。然欲入大乘门。必须强作心意。观知无实。否则心外计法。永违出要矣。

 【(壬)二约依他性】

第二依他性中止观门者。谓因前止门故。此中即知诸佛净德。唯心所作。虚权之相也。以不无虚相缘起故。故得净用圆显。示酬旷劫之熏因。即复对缘摄化故。故得泽沾细草。表起无边之感力。斯乃净心缘起。寂而常用者哉。作此解者。名为观门。依此观门。作方便故。能知净心所起。自利利他之德。有即非有。用而常寂。如此解者。名为止门。此止及观。应当双行。前后行之亦得。

利根者可以双行。钝根者前后亦得。义并可知。

 【(壬)三约真实性】

次明真实性中止观门者。谓因前止行故。即知诸佛净德。唯是一心。即名为观。复知诸佛净心是众生净心。众生净心是诸佛净心。无二无别。以无别故。即不心外观佛净心。以不心外觅佛心故。分别自灭。妄心既息。复知我心佛心本来一如。故名为止。此名真实性中止观门也。

义亦可知。或问。此与上文染浊三性止观。为先后修耶。俱时修耶。有次第耶。不次第耶。须具修耶。不须具修耶。答曰。亦可先后。亦可俱时。亦次第。亦不次第。亦具修。亦不具修。何以言之。前约染浊三性修止观。是观身实相。念自佛三昧也。后约清净三性修止观。是观佛实相。念他佛三昧也。若惟念自佛。则不须具修后三止观。以染浊真实性中止行若成。习气既尽。体证真如。自于清净三性三无性法。能通达故。若惟念他佛。则不须更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