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体具足染性。名为不空也。

木喻净心。炎喻无明染法。烧木喻还熏净心。借喻本欲明理。执喻便成戏论。故诫令不得起执。谓灯炉出火。何故不烧灯炉。

 【(午)二明具染事】

次明心体具足染事者。即彼染性。为染业熏故。成无明住地。及一切染法种子。依此种子。现种种果报。此无明及与业果。即是染事也。然此无明住地及以种子果报等。虽有相别显现。说之为事。而悉一心为体。悉不在心外。以是义故。复以此心为不空也。譬如明镜所现色像。无别有体。唯是一镜。而复不妨万像区分不同。不同之状。皆在镜中显现。故名不空镜也。是以起信论言。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以此验之。具足世间染法。亦是不空如来藏也。上来明具足染净二法以明不空义竟。

音释

瞪(徐庚切直视也)麦(莫获切)烂(澜去声)椎(直追切铁椎也)鍜(丁贯切)钳(其淹切)钻(借官切穿也)铸(音注销金成器也)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二终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三

明古吴沙门智旭述

 【(卯)二明藏体一异为三。初立科。二详释。三总结。(辰)今初】

次明藏体一异以释实有义。就中复有六种差别。一明圆融无碍法界法门。二明因果法身名别之义。三明真体在障出障之理。四明事用相摄之相。五明治惑受报不同之义。六明共不共相识。

圆融无碍。谓一不碍异。异不碍一。非一非异。而异而一。乃如来藏真实法性也。约一而异。故因果二种法身名别。约异而一。故真体在障出障理同。然事理互相融摄。尚为易解。以事摄事。尤为难知。故须以巧便示之。既知法界无碍。须明治惑受报不同之致。乃不执性废修。既知凡圣同而复异。须知共相不共相识。夫然后纤疑毕尽。而常同常异。法界法门。罄无余蕴矣。

 【(辰)二详释即为六。初明圆融无碍法界法门(至)六明共不共相识。(巳)初中三。初直明法界体一。二具明染净性事。三正明无碍圆融。(午)今初】

第一明圆融无碍法界法门者。问曰。不空如来藏者。为一一众生各有一如来藏。为一切众生一切诸佛。唯共一如来藏耶。答曰。一切众生一切诸佛。唯共一如来藏也。

空与不空。其体无二。今欲辨法界非一非异。即异即一。圆融无碍之理。故约不空藏为问也。佛及众生。尚只一如来藏。岂令空与不空。反有二耶。惟一藏体。一切生佛各得其全。是故佛圆融。生亦圆融。佛无碍。生亦无碍。净性与染性圆融无碍。净事与染事亦圆融无碍。净性与净事。染性与染事。圆融无碍。净性与染事。染性与净事。亦圆融无碍。以要言之。一一佛。一一生。一一净性。一一净事。一一染性。一一染事。无非如来藏之全体大用。非分如来藏以为染净性事。亦不因一一染净性事。遂成多多如来藏也。帝网之珠。仅可为片喻而已。

 【(午)二具明染净性事二。初标章。二释示。(未)今初】

问曰。所言藏体具包染净者。为俱时具。为始终具耶。答曰。所言如来藏具染净者。有其二种。一者性染性净。二者事染事净。如上已明也。若据性染性净。即无始以来俱时具有。若据事染事净。即有二种差别。一者一一时中俱有染净二事。二者始终方具染净二事。

 【(未)二释示二。初释性染性净俱时具有。二释事染事净有二差别。(申)今初】

此义云何。谓如来藏体。具足一切众生之性。各各差别不同。即是无差别之差别也。然此一一众生性中。从本已来。复具无量无边之性。所谓六道四生。苦乐好丑。寿命形量。愚痴智慧等。一切世间染法。及三乘因果等。一切出世净法。如是等无量差别法性。一一众生性中。悉具不少也。以是义故。如来之藏。从本已来。俱时具有染净二性。以其染性故。能现一切众生等染事。故以此藏为在障本住法身。亦名佛性。复具净性故。能现一切诸佛等净德。故以此藏为出障法身。亦名性净法身。亦名性净涅槃也。

如来藏具足一切众生之性。而一一众生皆以如来藏之全体为性。非是藏性之少分故。故仍具足一切十界染净法性也。具染仍名本住法身。亦名佛性者。欲令众生标心于极果故。若就法性之义论之。亦得名无明生死性等。

 【(申)二释事染事净有二差别又二。初明一时俱具。二明始终方具。(酉)今初】

然诸一一众生。无始已来。虽复各各具足染净二性。但以造业不同故。熏种子性。成种子用。亦即有别。种子用别故。一时之中受报不同。所谓有成佛者。有成二乘果者。有入三涂者。有生天人中者。复于一一趣中。无量差别不同。以此论之。如来藏心之内。俱时得具染净二事。如一时中。一切时中。亦复如是也。

此总约一切众生元无二性。故一时具足染净二事也。

 【(酉)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