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既隆释种。须绍门风。谛审先宗。是何标格。二道业未办。
  去圣时遥。善友师教。诚不可舍。自生勉励。念报佛恩。
  惟已自知。大心莫退。三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
  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
  诫问话。
  近代问话多招讥谤。盖缘不知伸问致疑咨请之意。
  后生相承。多用祝赞顺时语。并非宗乘中建立。
  如古人问。若为得出三界去。又问。声色如何透得。又问。
  此间宗乘。和尚如何言论。并是出众当场决择。
  近时兄弟。进十转五转没巴鼻语。或奉在座官员。
  或庄严修设檀信。俱不是衲僧家气味。又抽身出众。便道数句。
  或时云。某甲则不恁么道。又云。和尚何不道。
  夫问话者。激扬玄极也。不在多进语。三两转而巳。
  贵得生人信。不至流荡取笑俗子也。
  
  古尊宿语录卷三十四。
  
  佛眼禅师语录序。
  佛眼老师。自得法东山。三坐道场。
  二十余年行祖令于淮甸。四方衲子云奔辐凑。不到龙岫谓之空回。
  而师端居方丈。惟以传道为任。的的示人。晨夕无倦。
  升堂入室。当阳直指。全用大机。普说小参。方便开谕。
  巧除禅病。要使学者顿悟本心。大地山河森罗万象。
  曾非外物。十方诸佛历代祖师。祇是当人。心外无法。
  心亦无心。一道灵光。随处出现。自然无法可取。
  无法可舍。不见一法为无为有为逆为顺。
  不见一法为内为外为去为来。能所两亡。千差独露。
  从前恶觉情见妄想尘劳。当体化为微妙三昧。尘尘刹刹情。
  与无情皆是自已真实本体之所建立。若到这里稳密田地。
  便可纵横变化任运施为。于不二法中。
  现作无量差别境界。使人于千头百面处见得根本。毫发不移。
  便乃不为万境回换。独出独入透脱自由。如是神通。
  录中具载。言言皆正令。句句尽圆宗。虽然镂板示人。
  切忌唤作言句。若人开卷。洞见指归。
  当知佛眼禅师至今不曾迁化。宣和七年。八月上休日。遂宁冯楫谨叙。
  宋故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
  
  宣教郎前管句西京嵩山崇福宫李弥逊述江淮之南。有大禅师。号曰佛眼。道行闻于朝。
  居和州之褒山。踰年以疾辞归。隐蒋山之东堂。远近奔凑。
  执弟子礼。以求法者。不知几何人。
  名山大刹驰使延请者。方来而未巳也。宣和二年。冬至之前一日。
  饭食讫。整衣趺坐。合掌加额。怡然而逝。其徒哀慕。
  如亡津梁。如失舟楫。莫知攸济。嗣法兄佛果大师克勤。
  状师之行。且谓弥逊曰。师之于公。闻风而悦。一言而契。
  今其逝。公实见之。知师莫若公。是宜为铭。乃序而铭云。
  师姓李氏。名清远。蜀之临卬人。舍家十四受具。
  尝依毗尼。师究其说。因读法华经。
  至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持以问讲师。莫能对。乃曰。义学名相。
  非所以了生死大事。遂捐旧习。南游江淮间。遍历禅席。
  闻舒州太平演道者。为世第一流宗师。径造其室。
  恭事勤请。既久益坚。演深奇之。谓可以弘持法忍。
  壁立不少假。冀其深造。师七年未尝妄发一语。一日有所契。
  洞彻超诣。机辩峻捷。莫当其锋。自是释子争归之。
  而师益静默自晦。不自为得。隐居四面山大中庵。
  属天下新崇宁万寿寺。方择人以处。舒守王公涣之。
  迎师住持。师辄引去。会龙门虚席。遂补处焉。居十有二年。
  迁住褒禅。师三领名刹。所至莫不兴起。其在龙门。
  道望尤振。四方学者皆曰。吾必师龙门。由是云集至。
  居无所容。师不起于座。而化湫隘为巨刹。壮者效筋力。
  智者授轨度。富者施赀财。初不靳也。师严正静重。
  澹泊寡言。笑动有矩。则至出语。和怿中节。人服膺之。
  其为教。则简易深密。绝蹊径离文字。
  不滞于空无汗漫之说。不以见闻言语辩博为事。使人洞真源履实际。
  非大有所契证。不妄许可。平居以道自任。不从事于务。
  尝曰。长老但端居方丈传道而巳。与士大夫游。
  不为势利屈。苟道合则欣然造之。不尔虽过门或不得见。
  公卿大人高之。枢密邓公洵武。
  闻其风奏锡紫衣师名。司谏陈公瓘。见所传法语叹曰。诸佛心宗。
  众生性海。远公涵泳深矣。皆未识师也。况其亲炙者乎。
  与佛果佛鉴。同门莫逆。道价相尚。世称东山二勤一远云。
  尝宗百门义。著圆融礼文。又摭楞严法华。
  著普门礼字。并行于世。其参学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