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遣人奉接。惟望拨冗光临。暂此肃复。

  与云居明月堂法玺印西堂

  两接手书。知子笃信此事。真载道之良器。向上宗乘。惟子是赖。常住事方。公既已承当。大众有依。祖庭有主。一大庆快事。子亦当为我大发欢喜也。即今上下寇乱甚急。士民惶惶。有身无处。可安当此时。惟深山中破衲蒙头。庶无虑耳。子万一不可下山。日夜以从上诸祖公案为依止。须臾不可离也。或出或入。总一楞严大定。尽法界了无纤毫隔碍。唯一圆通。自在三昧。是子与诸祖眉毛厮结之处也。此时病僧尚居舟中。俟楚道一通。即过湖南。以了旧日因缘。而后浪迹可以自适也。云居一念。在于梦想。未少间耳。不知将来因缘何如。此时未敢期也。惟祖庭是重。子当珍摄。谨嘱。

      又

  闻子于水边林下保养圣胎。亦自有住山新得之妙。虽人间天上胜妙供养。无如法乐为上。子不可不自知其超越也。亦不可不知明月堂因缘为子有也。亦不可不护惜也。子当究竟坚固此山。甚勿被境风摇动。病僧残废之躯。遇此大难之时。孤踪无可为寄。几不欲留。俟业尽乃尔。曹溪憨山先师一脉至我后而未得其人。子既担荷此事。当自努力向前。病僧当来亦为子担荷其后。此病僧之底意也尔。晦公隐慈等归山。幸同方公清照。或常住。或明月堂。随彼所欲而安置之。可为山中伴侣也。祝祝。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六

   (辽东锦州松山所见任
  浙江湖州府总巡厅信官余三瀛发心捐赀
  喜刻
 颛愚和尚语录第六卷计字七千六百二十三
  该银四两五钱七分五厘敬为
 慈母张氏夫人名下性天朗耀慧炬圆明仗
  般若而悟证真乘赖菩提而安宁老推谨意
  康熙十四年十月 日楞严寺藏经坊附板)
嘉兴大藏经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七

  住南康府同安寺嗣法门人正印重编

  经序

  刻千佛名经序

  世界以音声为体。道德以名言为用。而纲常伦理非名言无以立矣。名言于世大矣哉。是以古圣先贤垂名万世千载之下。俗流常品仰名寻德。以革凡习。则知圣贤非名无以垂化。凡愚非名无以导心。而成圣成贤不可不知名言为重矣。乃至出世妙法。诸佛菩萨亦以名言为常住。法身名字不朽即广长舌常转法轮也。原其三劫三千佛。因闻五十三佛名而发菩提心。俱成正觉。而三千诸佛亦以洪名展转。开悟众生。佛佛道同名。于世亦一也。有罪障之辈。经微尘劫。不闻佛名字而菩提种子何由生焉。悲夫。我辈何幸。得遇释迦法中。感我觉皇。宣说诸佛名字。凡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况复称扬赞叹。唱和礼拜。各自净信。成佛无疑矣。病僧自建五台以来。每率清众日课千佛名经。兼修诸品忏法。有俞居士宿植德本。感悟佛恩。刻千佛名经。一报佛恩。一化群品。一自为佛种。此居士刻经之本意。予因言此。使傍观出家儿日日翘勤五体。和声礼拜。知非虚劳也。

  心经标言序

  如来称曰空王。法门称曰空门。是则万德慈尊。以空为体。一切教法。以空为宗。所以五时设化。般若居中。破前显后。照有涤空。莫不由斯力耳。然则般若为诸部之枢机。是经乃般若之领。要悟斯经者不过数十言。微尘刹海。无量法门。全体窥矣。如其用力征而克功远。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欤。绝学居士自言一生在般若心经得力。及见心经标言。分经析义。如检自家屋里珍奇。纤无疑滞。其辞匹镜花水月。其义夺杲日晴空。性相全彰。宗教圆备。岂非剖一微尘见大千经卷者哉。惜未见其人。但从其子颇闻居士一二进止。其子凝之。颖悟超拔。可克父业。庚申秋驰书及圹记标言。求予一言。乃就梓。兹见居士脱体受用。全在般若光中。焚香合爪赞叹。真世谛中法眼再来人也。是为序。

  金刚般若经四依解序

  原夫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佛知见者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也。如来一代藏教。唯此一事。但随众生心量所见不同。故有五时设化之别。初演太华严。正示菩提自相。主伴融通。依正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总之是无上菩提。不思议境相也。当时二乘人在会如聋若哑。其凡夫可知。如来不得已。将此不思议菩提分示少许。以就下劣根器三乘人。同见丈六金身。说阿含等教。二乘人始得信入。依之出分。断生死。证有余。涅槃名人空般若。是少分菩提。即自觉也。以二乘根器狭劣。得少为足。自任是二乘耽涅槃。怖生死。不能进修无上菩提。故如来说方等大乘等教。弹偏斥小。赞大褒圆。激励二乘。发大乘之心。此示半分菩提。亦能自他俱觉也。二乘凡夫见佛弹斥。乃愧小忻大。厌偏慕圆。虽欲发大乘心。而执实有大乘小乘法相。不能发清净菩提心。故佛复说般若空教。破前大小乘法相之执。令离相发最上乘清净菩提心。此示满分菩提。空有俱空。即究竟觉也。既发菩提心。当发菩提果。故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