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僧俗迥然不同。故愿常亲近。不喜远离。曰居士见病僧浅处。可现前指出为汝证明。曰每见大师身不私安。有所作为。人皆乐从。语不私发。有所言说人皆乐闻。意不私欲。有所思念人皆乐合。每见大师三处清净与人不同。故生爱乐常欲亲近。曰居士爱乐亲近可欲学病僧乎。曰不欲学亲近何益。曰病僧身口意学佛之身口意。居士欲学病僧即学佛也。若学佛即佛岂容他说乎。如世百工学砖师即砖师。学木师即木师。学医即医。学巫即巫。学贤即贤。学圣即圣。学佛即佛。岂可名他乎。盖人一念未生前者段光明佛与众生无二无别。此是人人本来面目。亦名自性天真佛。是则人人本来是佛。但以所行所言所念与众生同故。名众生。若所行所言所念不与众生同。岂可复名众生乎。但身学佛身口学佛口意学佛意。身口意全然是佛。眉眼耳鼻发毛爪指皮肉筋骨浑身内外无针锋许不是佛。无针锋许不是大光明藏。无针锋许不是自己本来面目。但能学佛一切具足何须更待指示。居士即今还愿作佛耶。愿作众生耶。曰蒙大师如是指示。佛不愿为。岂为众生耶。曰何因不愿为佛。曰若见有佛可为与众生知见何别。曰不为佛不为众生毕竟为个甚么。曰弟子到此稍知好恶。曰如何是知好恶底事。曰从今已去遇佛即佛。遇众生即众生。但不生拣择耳。曰即此不拣择便是。居士决定信处应善护念。

  示伯贤王居士法名音蓉

  诸佛诸祖种种言教机用总是念佛一事。但有理事顿渐不同。究竟只是念佛成佛至矣。又则佛本是一。唯念有差别。因念有理事顿渐不同。致所见佛有法身报身化身不一。是佛无差别。差别在念耳。此念大开二种。一理念即念佛法身。亦有二种。一离名字念。但念一念未生。本无生佛之名。亦无罪福之相。但有佛见法见即属染污。失于正念。所以当时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不立言说。恐落名相。诸祖相传唯此一清净正念。所以祖师门下凡见人起心动念非棒即喝。如不棒喝即向异类中行去。总是善护念清净自性天真佛也。亦善护念一切众生。使其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是古人棒喝机用乃念佛之妙行。非别有奇特。此是离名字念。二亦念佛法身。亦不以佛念不以法念。不以有念不以无念。此与前念似同。此但见有法身可念。前念法身亦不立。更有超越此二种。俱为理念念佛清净法身也。二事念。其要有三。一口念。常持佛名号赞佛功德。二身念常顶礼恭敬供养亲近。三意念。有二。一念佛福究竟报身有无量无边相好光明。二念佛慧究竟智身有无量无边慈悲喜舍解脱神通。此三念五行。皆事念念佛报化二身福慧二严。是则佛祖言教。种种不同。总不出此念佛二字尽矣。又事念中五行唯持名一行最简最要。不用观性观相不用求解求悟。但持名号将无量劫来妄想习气都化为智慧光明。持此佛名时念念是法身现前。念念是光明相好。念念是慈悲解脱。岂不是三身圆现五眼圆明。唯此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尽矣。何用别求玄妙。反为知见之累耶。居士宜勉之。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四

   (盛京锦州府锦县信官王世礽仰承
 中宪大夫嘉兴府知府先考王公号遵度遗愿
  喜刻
 颛愚和尚语录第四卷计字壹万贰千三百四
  十七个该银柒两四钱一分仗斯般若之因
  早证菩提之果者
  康熙十三年十二月 日楞严藏经坊附板)
嘉兴大藏经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五

  住南康府同安寺嗣法门人正印重编

  书问

  答思履王公

  承佳命书法语。谨按禅关策进录二条不知可否。来书云病在道理话头作解。于生死分中全不相干。此真法语。是今古参禅人通病。非病过人不能知此。非到家人不能言此病。僧每谓此事不难古今人。难者只是我心不死耳。我心若死有何难易。有何取舍。有何憎爱。有何迷悟。一切人都是说得行不得。若说得到行得到。佛祖即我。我即佛祖。何须别求妙悟玄理。何必言难了又难。如今人举目观日月与古人一般见。此见岂非释迦当时睹明星之见。孔子当时观川之见耶。今人静耳闻钟鼓与古人一般听。此闻岂非释迦当时闻梵音之闻。孔子当时闻齐韶之闻耶。今人举手持捉与古人一般用。此手岂非释迦当时拈花之手。孔子当时援琴之手耶。今人运足行道与古人一般行。此足岂非释迦当时升天宫之足。孔子当时登泰山之足耶。若说今人视听言动不是古人视听言动。何故释迦也在此太虚空中。孔子也在此太虚空中。诸人皆在此太虚空中。共一太虚。如何今人不是古人。虚空尚不可二。真性岂可二耶。所以说诸人不是释迦孔子则不得也。若说是又不肯承当。设有狂夫自言。我是释迦我是孔子。及乎到是非憎爱关头不唯过不得一毫舍不得一毫放不下。是知此道人人具足。个个现成。只要肯行肯承当肯放得下。便无他矣。是知执事言道理为病是知言也。聊复来意。

      又

  来谕为浮名所误等语。知执事为未明此事者发之。病僧亦就未明者试言之。盖经世出世法通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