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能愠圣人之学习为多事者。是其陷于二阴。又何等哉。

  礼会仁智学扩仁智

  易系传言智崇效天。礼卑法地。为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矣。又举道善性。而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其下即曰显诸仁藏诸用但表仁而不言智。何哉。藏诸用。即智之事也。博文约礼。则显诸仁矣。故曰易有仁智而无情识。非无情也。节情率性而不违其秩序天则也。非无识也。破识用智而享其神明镜照也。好仁弊愚好智弊荡。而问学者用识化识。游心养心者也。礼则会仁智而使民共由者也。水可析可合。火因膏因薪。体物者诚。物格则神。礼也学也。圣人与万世析合膏薪。烹蒸丽化之藏用者也。

  大心精心

  戒慎恐惧惟危也。不睹不闻惟微也。有物有则。惟精也。无声无臭惟一也。大心欲统天地。而不逾即边是中之矩。精心裁成四时。而造此参两贞一之命。

  鉴针

  春秋

  季彭山曰春秋之所谓惧者不逆之于勃然动者之不可忍。而牖之于隐然在者之不容息。非惧其书我而不敢为之谓也。丹举以问杖人曰。因是非。还是非。即谓之无是非。不必复为之回避矣。然如推论不日以为刻核。则郭公夏五。亦寓讥贬耶。何怪断烂之姗乎。春秋怀之。故是忠恕之书也。丹曰。司马谈宗道家无为而迁史记仿春秋。不与其父旨违乎。杖人曰谈执迁手云周衰。孔子修旧起废至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之。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是迁奉父命也。迁之大孝也。又所以申明道家之大用也。曰。草野作春秋。亢乎。曰。时亢而亢。则悔亦龙也。宰相非天子。政府即朝廷尚有疑耶。

  假马

  孔子侍座于季孙。季孙之宰通曰君使八假马。其与之乎。孔子曰。吾闻取于臣。谓之取。不曰假。季孙悟。告宰曰。自今以来。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杖人曰。圣人救正天下万世。只在一字。愚谓君取于臣。不曰假。则臣进于君。可曰与乎。黄坤五因言名为五欲之一。达人视圣人舍身立名教。大似生银入铜乃可用耳。杖人曰。声闻为我。便欲断灭且问此欲成声闻乘之我。非名根乎。福果则利根也。立教必正名。故曰名不可得而好。不可得而避。此中道而立之教纲也。入道真实。须全放下。才著名想便为名鬼所啖矣。果熟香飘随缘行化。故曰名空不避名圣人立命。不落因缘之见。圣人裁成。不落自然之见。故知其所以然。行乎不得不然。即尝泯于当然。是名教即自然也。但未过屡空卓立之关者。未可同日语矣。

  陈不占

  齐崔杼弑庄公。有陈不占者闻君难。将赴之。比去餐则失匕。上车。失轼御者曰。怯如是。去有益乎。不占曰死君义也。勇怯气也。遂往。闻鼓声而死。杖人曰特地离微其义乃着。孟子以两不谓发挥中庸之三谓。水中盐味。色里胶青。不于此剔一灯乎。智曰药止可以医血气。心病还须治神。此可悟全盂全水。全清全光不二不一之故矣。丹曰晏婴于庄公之难。曰独吾君也乎哉。非其亲匿。谁敢任之。弘演则曰安得选无过之君而后死之。二者孰是。杖人曰。既能舍身。何不平日引君于道之为得乎。然君亦有谏而不听者。自视其职何如。可以引去。则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亦一道也。论事之书且快发其一节焉已耳。丹曰。卓吾谓赵苞温峤为杀母逆贼然乎。杖人曰。迫于重亲。犹一丸药之决曰救父耳。苞全城而归死墓下。复何咎乎。温峤为国固自有辞。然不能卧薪尝胆以感激同朝臣子。而乃以纱障谋艳煽。又何辞以逭责乎。徐庶曰。今失老母方寸乱矣。入魏而不献一策以老。是亦一道也。智曰先廷尉公言。观赵苞之苦。凡仕危地不当迎养沛公先迎太公居汉中。岂有俎上之事哉。后周宇文护以毋在齐而缓之。马超弃父择主。固何如李璀也。无故使人缩高其亲岂能望窦建德赦李绩之父乎。何可不审独孤寒曰。达人知事执之固然先几远引。不受人之职。即可不殉人之难。此庄子休所谓养亲尽年者乎。杖人叹曰。既落人间业缘难避。

  隐让

  环中堂曰。田单可以有齐而不有。郭子仪可以有唐而不有。朱虚侯可以有汉而不有。皆隐让也。杖人曰。隐让自泰伯始。非孔子称之。谁知其为至德。吾故谓丹朱为大孝子。甘心不才。而以天下让人。成父之志。亦隐让也。庄子首表尧让天下与许由。是为让书。高人达士。不与天下争。而别行一路。且以自娱。亦隐让也。

  正讽奇讽

  光武欲废郭后。以问郅恽。恽曰。床第之间。父尚不能得之于子。况臣能得之于君乎。然古来废后夺嫡。往往亡国。愿陛下慎之。其对太子。复劝以顺为孝。此最善处人骨肉者。语正而婉。真可法也。唐让皇之逊明皇。盖观此乎。何魏征之智不及此。李泌之争太子。迎刃而解。藏锋应机得庖丁之神者乎。然终不能救建宁王倓。事固有不可尽论者。谏有五。孔子取讽。有旨哉。魏武立后不决以问贾诩。诩不对。曰何以不言。曰有所思。曰何思。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耳。此奇讽也。德宗欲复用卢杞以廷争而止转别驾。泌曰。连日比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