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事

  世尊是年。七十有九。于二月十五夜。示诲众已。右胁而卧。背东面西。头北足南。有娑罗树八根。合为二株。惨然变白。垂覆如来。十方震动。演出苦空哀叹之声。大海涌沸。川流枯涸。日月无光。黑风鼓扇。草木摧折。诸天哀号。雨天香花。奏天音乐。唱言。苦哉苦哉。如何一旦慧日灭没。一切众生。丧真慈父。失所敬天。或有随佛灭者。或有丧失心者。或大叫捶胸者。或闷绝躄地者。于时依轮王法。用以棺椁。拘尸城人佥议。力士四人。请举佛棺。入城供养。尽其神力。竟不能胜。复八力士至十六士。舁无少动。楼逗告言。纵倾城人。亦莫能举。世尊平等。令诸人天。得福无异。棺乃自举。升虚空中。高一多罗树。从拘尸城。西门而入。东门而出。复南门入。从北门出。绕城七匝。菩萨声闻。帝释诸天。即持宝台花盖。空中随覆。幢幡音乐种种供养。地上空中。充塞弥满。悲泣哀恸。一七日已。大众即扶如来紫磨金身。安庠出棺。置于宝床。持妙香水。灌洗既已。内以兜罗绵褁。外以妙 千张。如法缠之。仍旧入棺。满注香油。诸天及人。各持无价旃檀沉水。结大香楼。棺置其上。持炬茶毗。火悉殄灭。大众号恸。不知如来何缘未毕。帝释答言。必待迦叶。迦叶既至。棺自然开。即现二足。千辐轮相。出于棺外。迦叶见已。恸哭作礼。足还收入。于是力士。烛炬爇之。终竟不然。迦叶告言。大圣宝棺。三界之火。所不能焚。何况汝力而能烧耶。如来胸中三昧之火。随声而发。迸出棺外。渐渐茶毗。经于七日。香楼乃尽。时四天王。与江河神。急欲舍利归去供养。见火未灭。即以水沃。厥焰转炽。楼逗语之。一居天上。一住海中。汝收舍利。各还本处。地居之人。如何得往。而供养耶。二众负惭。乃退。偶帝释天。持七宝瓶。及供具至。其火顿息。视棺俨存。及其千 缠佛身者。里外各一张。宛然如本。帝释白众。请佛所许右牙。舍利已竟。是时八大国王。竞争舍利。帝释化一梵志。名曰屯屈。前谏诸王。为民主者。宜无有诤。舍利均分。令诸国土。皆有塔庙。开发盲俗。贵知有佛。使普得景福欤。佥曰善哉。共命屯屈。均为八分。各与一罂。诸王得之。悲喜交集。香华幢幡。迎还本国建塔。尚余灰炭。莫不收什。亦谓之灰塔炭塔。以永供养。而为佛事。(宾澄二函参用)。

  泥洹经云。佛涅槃。至庆历六年丙戌岁。一千九百九十四年。(澄字函第一卷)。

  自庆历丙戌复至绍兴。二十七年。岁次丁丑。通前凡二千一百卅五年。

  常住品

 ○幻来生亦何尝生  幻去灭亦何尝灭

  宗门统要云。洛京佛光如满禅师。因唐顺宗问。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师曰。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在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帝又问曰。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知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师曰。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第二门

 ○次辩教门究竟  庶使学者知归

  原道品

 道无彼此元来一  教有权渐方设三

  金刚经云。佛告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华严经云。如来普观法界。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黎字函第五卷)。

  辩正论云。太昊本应声。大士。仲尼即儒童菩萨。先游兹土。权行渐化。愍济五浊。宣布五常。(明字函第一卷)。

  破邪论云。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萨。彼称孔丘。光净菩萨。彼称颜回。摩诃迦叶。彼称老子。(既字函上卷)。

 三归宛尔同三畏  五戒何曾异五常

  破邪论云。修道阶次。心行非一。皆缘浅以至深。藉微以为着。其始修心。则依佛法僧受三归也。三归。如君子之三畏。而又五戒。断杀盗淫妄语饮酒。与仁义礼智信同。(既字函上卷)。

  弘明集云。仁者。不杀之戒也。义者。不盗之戒也。礼者。不邪之戒也。智者。不醉之戒也。信者。不妄之戒也。(典字函第三卷)。

  教兴品

 吾佛下生光及处  此方千载教来时

  破邪论云。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涨。大地震动。夜五色光。入贯太微。遍于西方。作青红色。昭王问太史苏由曰。是何祥也。由对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故现此瑞。昭王曰。于天下何如。由曰。即时无他。一千年外。声教被及此土。此时佛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