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欲少许分。是为声闻檀。一切功德。欲具满足。是为诸佛菩萨檀。畏老病死故施。是为声闻檀。为助佛道。为化众生。不畏老病死。是为诸佛菩萨檀。(德字函第二卷)。

 不惟布施能生福  元来悭吝也招殃

  正法念处经云。不施资财。不以法施。不施无畏。常怀悭嫉。以是因缘生饿鬼中。(初字函第六卷)。

 施法虽是善因缘  为财翻招恶果报

  (法施分三品)。

  诸经要集云。为财物故与人说法。不以悲心利益众生。而取财物。或用饮酒。或与女人共饮共食。如伎儿法。自卖求财。如是法施。其果甚少。生于天上。作智慧鸟。能说偈颂。是名下品法施。为名闻故。为胜余法师故。为人说法。得报亦少。生于天中。受中异报。或生人中。是名中品法施。以清净心。为欲增长众生智慧。及邪见者。令住正法。不为财利。如是法施。自利利人。无上最胜。乃至涅槃。其福不尽。是名上品法施。又云。若悭吝法。障他慧明。由是常生边地。无佛法处。此则不如卖法他人。反胜过此。(怅字函第二卷)。

 修慧无福干慧贫  修福无慧痴福浊

  经律异相云。迦叶佛时。兄弟二人。共为沙门。兄持戒坐禅。一心求道。而不布施。弟乃修福。而常破戒。后报生中。兄虽为人。从释迦出家。得阿罗汉。衣常不充。食常不饱。弟生象中。能却怨敌。国王所爱。金银珍宝。璎珞其身。封数百户邑。以供给之。时兄比丘值世大歉。游行七日。乞食不得。末后得少粗食。知象是前世弟。而语之曰。我昔与汝。俱有罪也。象识宿命。忧愁不食。王问。有人犯此象不。答曰。唯一沙门。来至象边便去。王觅沙门问之。对以前因。王意乃悟。(丙字函第七卷)。

 财法二施始成功  福慧两全方作佛

  法苑云。前五度譬同盲人。第六般若事同有目。若不得般若开道。前五便堕恶道。不成出世。若闻法施。过于财施。愚人不解。即便秘财。唯乐读经。若行此法。不如有人解心布施一钱。胜如迷心读经百千万卷。是故如来设教意存解行(解即慧行即福)。唯解无行。解即便虚。唯行无解。行即便孤。要具解行。方到彼岸。复次唯解无行。如人有目无足不。能远涉。唯行无解。如人有足无目。不能见道。是故要须解行双行。方成佛果。(经字函第十卷)。

  大藏一览卷第二(终)
嘉兴大藏经 大藏一览


  大藏一览第三卷

  宁德优婆塞陈 实谨编

  秀水居士姚舜渔重缉

    第四善恶门之余

  姚中启校

  持戒品

 菩萨大乘三聚品  梵网十重四八轻

  受菩萨三聚威仪

  第一开导

  原夫戒者。梵语波罗提木叉。为一切之师。过去诸佛。因之成道。现在菩萨。以之度生。未来行人。由之解脱。经云。戒如平地。万善从生。戒如良医。能疗众疾。戒如明珠。能破昏暗。戒如船筏。能渡苦海。戒如璎珞。庄严法身。有罪者当忏悔。不忏者。罪益深。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今日虽安。明朝难保。宜持戒法。速度死生。求佛为师。殷勤三请。

  第二请师

  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请 释迦如来。为作和尚。我依和尚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三请)。

  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请 文殊师。为羯磨阿阇梨。 弥勒菩萨。为教授师。 一切如来。为作尊证。 一切菩萨摩诃萨。为同学等侣(并三请。词句同前)。

  戒师自言。仰启十方一切佛。及诸菩萨僧。此诸佛子。求比丘。(某甲)欲从诸佛菩萨。乞受菩萨三聚戒。此诸佛子能生深信。惟愿三宝慈愍故。施与菩萨三聚戒(三说)。

  第三归依三宝

  弟子(某甲)等。愿从今日。尽未来际。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三说)。弟子(某甲)等。愿从今身。尽未来际。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从今已往。称佛为师。更不归余邪魔外道。惟愿三宝慈悲摄受。哀愍故。(三说)。

  ○第四发十大愿

  诸佛子归三宝竟。次当发十大愿。我今问汝。如实而答(皆答言能)。

  ○佛子。汝从今已去。能常念佛。亲善知识否。

  ○佛子。汝从今已去。能舍一切恶知识否。

  ○佛子。汝从今已去。乃至失命因缘不犯戒否。

  ○佛子。汝从今已去。能读诵大乘经典。问甚深义否。

  佛子。汝从今已去。能于无上菩提。生信心否。

  佛子。汝从今已去。若见众生受苦恼时。能救护否。

  佛子。汝从今已去。能随力供养三宝否。

  佛子。汝从今已去。能孝顺父母敬事善知识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