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愿令众生普得充饱。为施彼故。而自食之。

  竭尽施者。谓菩萨资生之具。有人来言。悉当与我。菩萨念。自无始。以饥饿故。丧身无数。未尝毫许饶益众生。而获善利。我今当同往昔舍命。随其所有一切皆施。饶益于彼。尽命无吝。

  内施者。谓菩萨受轮王位。有人白言。重病将死。若得王身手足头目。我必存活。菩萨念言。身后必死无一利益。念已施之。

  外施者。谓菩萨受轮王位。有人言。贫。愿求其位。菩萨念言。荣盛必衰。至于衰时。不能饶益。我今随彼充满其意。

  内外施。谓菩萨处轮王位。有人白言。王处已久。愿舍与我。及王为我臣仆。菩萨念言。身及王位。悉是无常。当以不坚。而求坚法。即便施之。乃至以身恭勤作役。

  一切施。谓菩萨处轮王位时。有贫人。而乞国土。或髓脑或妻子。菩萨念言。一切恩爱。会当离别。以此皆施。

  过去施。谓菩萨闻过去诸佛菩萨。所有功德。闻已不着。了达非有。但为教化取着众生。成熟佛法。而为演说。复观过去诸法。十方推求。都不可得。毕竟皆舍。

  未来施。谓闻未来佛之所修行。了达非有。不取于相。不别乐生诸佛国土。亦不生厌。不以善根回向于彼。亦不于彼而退善根。但欲因彼境界。摄取众生。成熟佛法。然此法者。非有处所。非无处所。非内非外。非近非远。复作是念。若法非有。不可不舍。

  现在施。谓菩萨闻诸天王。乃至二乘。具足功德。闻已心不迷没。但观诸行。如梦不实。无有贪着。为令众生。舍离恶趣。修菩萨道。成就佛法。而为开演。

  究竟施。谓菩萨假有众生。诸根残缺。告言方便。舍己所有。令我具足。菩萨观身。臭秽不净。云何恋着。应以舍彼。经僧祗劫诸根不具。亦不悔惜。复念。此身危脆不坚。我今云何而生恋着。应以施彼。充满其愿。(章字函第一卷)。

  诸经要集云。布施五种相对。谓田财对。轻重对。空有对。多少对。染净对。对复有四。

  第一田财相对。一田胜财劣。如童子施土与佛。二财胜田劣。如将珍宝施贫人等。三田财俱胜。如将宝施佛。四田财俱劣。如将草施畜等。

  第二轻重相对。一心重(财轻)。如贫女将一毡施大众得福弘多。二财重心轻。如王夫人心慢多将宝物施众僧。得福鲜少(三四类前可知)。

  第三空有相对。一心空不空境。如虽学空观照。惜财不施。还得贫报。二空境不空心。知其财施。得富弘多。乐舍得福(三四类前可知)。

  第四多少相对。法句喻经云。施有四事。一施多。得福少者。如愚痴之人。祭祀费用。无有福慧。是为施多得福少。二施少。得福多者。如以慈心供道德人。精进学诵。此施虽少。其福弥大。是为施少得福多。三施少得福少者。悭贪恶意施邪见人。俱两愚痴。是谓施少得福亦少。四施多。得福多者。若有觉世无常。建立塔寺。供养三尊。福如大河流入于海。世世不断。是为施多。其报亦多。

  第五染净相对。一施者清净。受者不净。二施者不净。受者清净。三施受俱净。四施受俱不净。且解一句。余三可知。何等。三俱清净者。如宝积佛。寄华奉上释迦文佛。(对字函第十卷)。

 大施三轮清净空  一檀具六波罗蜜

  般若经云。舍利子问善现言。云何修檀波罗蜜多。答有二种。一者世间。二出世间。善现答言。若菩萨为大施主。能施沙门婆罗门。孤露乞者。随其所须。悉皆施与。若复有求妻子王位头目髓脑。内外之家。并皆施与。虽作是施。而有所依。谓作是念。我施彼受。以有所得。而为方便。与诸有情。同共回向阿耨菩提。复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乐。乃至证得无余涅槃。彼着三轮。而行布施。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者施想。由着此三轮而行施故。名世间布施波罗蜜多。何缘此施。名为世间。以与世间同共行故。舍利子言。云何出世间布施。波罗蜜多。善现答言。若菩萨行布施时。三轮清净。一者不执我为施者。二者不执彼为受者。三者不着施及施果。是为菩萨行布施时。三轮清净。舍利子。若菩萨以大悲为首。所修施福。普施有情。于诸有情。都无所得。虽与有情同共回向阿耨菩提。而于其中。不见少相。由都无所执。而行施。故。名出世间布施波罗蜜多。何缘此施。名出世间。不与世间同共行故。能超越出世间法故。乃至持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五波罗蜜中。唯出世间三轮清净。一者不执我能修。二者不执所为有情。三者不着其果。余义与施皆同。(恭字函第五卷)。

  又金刚般若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