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悲苦恼灭。以从众缘无有主宰。便于其中。悟解无我。(君字函第一卷)。

 无人无我何生死  空死空生非我人

  宗镜。问曰。既无我人。云何有生有死。答曰。但生是空生。死是空死。毕竟无有。我人可得。

  大藏一览一卷(终)
嘉兴大藏经 大藏一览


  大藏一览第二卷

  宁德优婆塞陈 实谨编

  秀水居士姚舜渔重缉

  第四门

  姚用中校

 良由善恶二途  故使升沉六道

  三归品

 先自归依佛法僧  由是修持身口意

  羯磨经云。归依佛者。归于法身。谓一切智。无学功德。五分所成。归依法者。归于自他尽处。谓断欲无欲。灭谛涅槃。归依僧者。归于第一义僧。谓良祐福田。声闻学无学功德也。(入字函第一卷)。

  大方便经云。三归。是三业性。身口意业也。又云。三宝为所归。所归以救护为义。譬人有罪于王。投向异国。以求救护。异国王言。汝来无畏。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相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罪。归向三宝。以求救护。若诚心三宝。更无异向。不违佛教。魔王邪恶。无如之何。(器字函第六卷)。

  华严经云。自归于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绍隆佛种。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平字函第四卷)。

  宗镜云。教中道自归依佛等。终不云。归依于他。故云自性不归。无所归处。夫归者。是还源义。众生六根。从一心起。既背自原。驰散六尘。令举命根。总摄六尘。还归其本。一心之原。故曰归命。一心即具三宝。又云。一体三宝者。只是一心。心性自能觉照。即佛宝。心体本自性离。名法宝。心体无二即僧宝。又云。璨大师问可大师曰。但见和尚。即知是僧。未审何者是佛。云何为法。答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汝知之乎。(侈字函第六卷)。

 天福垂尽将猪报  佛授三归证道因

  折伏罗汉经云。昔忉利天子。寿命垂尽五衰相现。观寿终后堕猪胎中。愁闷不乐。有天语之。佛能脱卿之罪耳。即到佛所。作礼未问。佛告天子。一切万物。皆归无常。汝素所知。何为忧愁。天具白佛。佛言。欲离豚身。当诵三归。即从佛教。晨夜自归。七日寿尽。下生维耶离国。作长者子。在母胞胎。日三自归。始生堕地。亦跪自归。举家深怪。谓之荧惑。意欲杀之。惟父有识曰。此儿者非凡流。世人百岁。尚不晓自归三尊。况初堕地。而能称南无佛。好视养之。儿年七岁。路逢舍利弗等。小而能礼。众咸惊怪。儿言。道人不复见识。我在天上应生恶道。佛授自归。故得为人。愿以我言。因请世尊。诸菩萨僧。及仁等也。受请而去。儿还以告父母。愿办供食。父母异其年幼。开发大心。喜而营之。佛及众僧。各作神足。来应儿供。以为说法。儿及父母。内外亲属。皆得阿惟越致。(灵字函第二卷)。

  十善品

 闻见如来得清净  修种善根悉不虚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若有得见如来色身。眼得清净。若有得闻如来名号。耳得清净。若有得嗅如来戒香。鼻得清净。若有得尝如来法味。舌得清净。具广长舌。解语言法。若有得触如来光者。身得清净。究竟获得无上法身。若于如来。生忆念者。则得念佛三昧清净。若有供养如来所经土地。及塔庙者。亦具善根。灭除一切诸烦恼患。得贤圣乐。设有众生。见闻于佛。业障缠覆。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乃至究竟入于涅槃。复次应知。于如来所。见闻亲近。所种善根。皆悉不虚。出生无尽觉慧故。离于一切障难故。决定至于究竟故。譬如丈夫。食少金刚。终竟不销。要穿身出。何以故。金刚不与肉身杂秽。而同止故。种少善根。亦复如是。穿烦恼身。过究竟处。何以故。善根不与烦恼共故。(黎字函第二卷)。

 修一善能破百恶  投星火可爇聚薪

  大涅槃经云。富有二种。一者象马种种畜生。二者金银种种珍宝。象马虽多。不敌一珠。众生亦尔。一者恶富。二者善富。多作诸恶。不如一善。修一善心。破百种恶。如少金刚。能坏须弥。亦如少火能烧一切。(遐字函第九卷)。

  华严经云。假使干草。 同须弥。投芥子火。必皆烧尽。何以故。火能烧故。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必能烧尽一切烦恼。究竟涅槃。何以故。此少善根。性究竟故。(黎字函第二卷)。

 礼佛顿获五种福  持患能消百八愆

  珠林举增。一阿含经云。礼佛有五功德。一者端正。以见相好。生尊上故。二得好声。以歌咏佛等正觉故。三多饶财。以具香华。为供养故。四生处高贵。以膝着地。长跪礼故。五生天上。以念佛功。法应尔故。(稿字函第十卷)。

  木患经云。波琉璃王白佛。我国中灾患。使我忧劳。不得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