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明现。(可字函)。

  大毗婆沙论。问。四大种。于一切时。不相离耶。答曰。如是。云何知然。如入胎经说。佛告庆喜。初羯逻蓝。若有地界。无水界者。便应干散。今不散者。水所摄故。若有水界。无地界者。便应流洽。今之不流者。地所持故。若有地水。无火界者。便应臭烂。今不烂者。火所熟故。若有三界。无风界者。应不增长。今增长者。风所动故。(亏字函第七卷)。

 六根六识合六尘  十有二处十八界

  般若经云。六根者。谓眼耳鼻舌身意根(亦云六入)。六尘者。谓色声香味触法也。眼见为色尘。耳闻为声尘。鼻嗅为香尘。舌尝为味尘。身染为触尘。意着为法尘。合为十二处也。复次六识者。本自一心。遍由六根门头。而成六识。谓从见为眼识。从闻为耳识。从嗅为鼻识。从尝为舌识。从染为身识。从分别为意识。如是根尘识。三事和合。为十八界。若如实知自性皆空。是为能学六根。六尘六识。(为字函第四卷)。

  宗镜云。有八种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问。此八种识行相如何。答。此八识。具三能变。一异熟。即第八识。多异熟性故。二思量。即第七识。恒审思量故。三了境即前六识。粗了境故。解深密经颂云。

阿阤那识(此云执持)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此第八识。能发起前六转识故。第八识。谓前世中。以善不善业为因。招感今生第八异熟心是果。问。此识周遍。凡圣境。通。为当离此别有真性。为复即是。答。非一非异。得此识名。不合而合。成其藏义。此阿赖耶识。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随染净缘。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藏识。如明镜不与影像合而含影像。此约有和合义边。若不和合义者。即体常不变。故号真如。因合不合。分其二义。本一真心。湛然不动。若有不信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别求真如理者。如离像觅镜。即是恶慧。以未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义而生二执。起信论云。以四种法熏习义。一净。谓真如。二染谓无明。三妄心。谓业识。四妄尘。为六尘。(驾字函第七卷)。

  毗婆沙论。问曰。心意识有何差别。答曰。无有差别。心即是意。意即是识。皆同一义。如火名火亦名焰亦名炽。(仁字函第六卷)。

  成唯识论伽他曰。藏识说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说名为识。(则字函第五卷)。

  摄大乘论云。阿赖耶识。以为心体。由此为种子。意及识转。何因缘故。亦说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复次何故。声闻乘中。不说此心名阿赖耶识。名阿陀那识。由此深细境所摄故。所以者何。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于彼虽离此说。然智得成解脱成就。故不为说。若诸菩萨。定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为说。若离此智。不易证得一切智智。颂曰。

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

  (严字函第三卷)。

  大毗婆沙论云。问。一身中有十二处。云何建立十二处耶。答曰。以彼自性。作用别故。谓十二处。虽在一身。而十二种自性。作用有差别故。非互相杂。如一室内。有十二人。伎艺各别。虽同一室。而有十二自性作用。(廉字函第三卷)。

 利根即说五有蕴  钝者广谈十八界

  大毗婆沙论。问。佛为何等。所化有情。说蕴处界。广略三法。答。为钝根者。说十八界。为中根者说。十二处。为利根者。说五蕴。(廉字函第一卷)。

 众生菩萨皆心作  地狱天堂亦彼招

  宗镜云。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心异则千差竞起。心平则法界坦然。心凡则三毒萦缠。心圣则六通自在。心空则一道清净。心有则万境纵横。善因终值善缘。恶行难逃恶境。蹈云霞而饮甘露。非他所授。卧烟焰而啖脓血。皆自能为。非天之所生。非地之所出。只在最初一念。(策字函第五卷)。

 三际求心不可得  随缘应物岂非无

  宗镜举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以因现在立过去。因过去立未来。现在既不住。过去亦无生。互检互无。彻底空寂。但有微毫起处。皆从识生。今推既无。分别自灭。分别既灭。境界无依。如依水生波。依镜现像。无水则波不起。无镜则像不生。故知非关法有法无。但是识生识灭。如金刚三昧经偈云。

法从分别生。还从分别灭。灭是诸分别。是法非生灭。如是洞达。根境豁然。自觉既明。又能利他。普照。

  故经偈云。

究竟离虚妄。无染如虚空。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

  (轻字函第六卷)。

 略起有心而作解  还同在梦似非真

  宗镜。问。无心者。为当离心是无心。即心得无心。答。即心得无心。问。即心是有心。云何得无心。答。不坏心相而无分别。问。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