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清净。乃至见一切法。悉皆清净。无非是佛。无非是法。以自心性无生。顺物遍一切处故。若一微尘不是佛者。则成翳障。不入普眼之门。唯堕能所之见。又假名论偈云。

如来法为身。但应观法性。法性非所见。然亦不能知。

  法性者。所谓空性无生性。此即诸佛第一义身。若见于此。名为见佛。(第七卷)。

 ○直了一心成道去  ○奚须八相示修来

  问。直了此心是佛。更用八相成佛不。答。若了此心。即是天真佛。不说成与不成。若说成佛。是助语。亦是增语。圆觉云。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释曰。本无菩提。及涅槃者。此是转号之语。转烦恼。故立菩提之号。转生死。故得涅槃之名。烦恼性空。生死本寂。既无所转之相。亦无能转之名。无不成佛者。无妄轮回。亦无成佛者。无非轮回。唯妙圆觉心。更无所有。庞居士颂云。

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如是则自然。

  应念登科。随处及第。何须受记而待扬名者乎。又古德歌云。不坐禅。不持律。妙觉心珠白如日。当体虚玄一物无。阿谁承受燃灯佛。(第八卷)。涅槃经云。若言释迦。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乃至八相成道。此是声闻曲见。故为劣解众生母胎出现。(第六卷)。

 ○圆觉妙心虽没体  ○须知应物以成躯

  问。妙圆觉心。既无所有。云何教中说佛成正觉。出现世间等事。答。一是机熟众生。自心感现。二是菩萨因地本愿。然诸佛境界。广大无边。非情识所知。唯见性能了。故知凡圣无际。心境一原。真无性而即相发明。相无体而因真建立。故云。法身无像。遇感成形。妙应无方。随念垂迹。体无生灭。不碍生灭。如非色约体。非不色约用。则法报一际。体用无差。故云。若以色声取。是人行邪道。若离色声求。未免断灭见。华严偈云。

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

  若论色声。亦是自心。横竖一切不出心性故。(第八卷)。

 ○菩提虽不身心得  ○身心若断菩提离

  问。菩提即自身心者。云何教中说菩提。不可以身心得。答。菩提之道即心者。乃是自性清净心湛然不动。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其道虚玄。妙绝常境。聪者无以容其听。智者无以运其知。辩者无以措其言。像者无以状其仪。以迷人不了。执色阴为自身。认能知为自心。故经云。身如草木。无所觉知。心如幻化。虚妄不实。所以除其执取之心。故云菩提者。不可身心得也。菩提非是触尘。不可以身得。菩提非是法尘。不可以心得。若就了人。即达阴身本空妄心无相。以本空故。法身常现。以无相故。真心不亏。如此发明。五阴即菩提。离是无菩提。不可以菩提而求菩提。不可以菩提而得菩提。文殊云。我不求菩提。何以故。菩提即我。我即菩提。故维摩经云。菩提非所观之境。则无能缘之心。所观境空。即实相菩提。能缘心寂。即自性菩提。

  ○又问。佛言。学我法者。唯证乃知。今言菩提者。不可以身心得。无修无证。则初发菩提心人。如何趣向。答。若能信悟菩提。无相不可取。无性不可修。如是明达。即是真证。(富字函第二卷)。

 ○他身不离于自身  ○彼化宛然从我化

  问。即自心成佛者。还立他佛否。若决定不立。则无诸佛威神护念。便成断见。答。以自心性。遍一切处故。若见他佛。即是自佛。不坏自他之境。唯是一心。如天帝释不修天业。宫殿何以随身。轮王不作王因。七宝无由聚集。唯凭自善。外感胜缘。或有人念佛。佛现。但彼佛。非佛。非非佛。而现于佛。何以故。以彼妄心。希望现故。是故彼佛非相(本无定相)。非非相(缘起诸相)。非有非无。不可量度也。但彼凡夫随心而有。即生现佛想。或一向谓彼心外有佛。不知自心。和合而有。或一向谓心外无佛。即为谤正法也。释曰。何谓非相本无定相者。以因心所现。外相无体。缘尽即灭。何相之有。何谓非非相。缘起诸相者。既称无定。但随缘现。幻相不无。若能不生分别。不执自他。内不执有而取诸蕴。外不执无而谤正法。则开眼合眼。举足下足。非见非非见。为真见佛矣。(侈字函第七卷)。

 ○影化爰从心感现  ○原夫岂是彼来迎

  问。既心外无佛。见佛是心。云何教中。有说化佛来迎。生诸净刹。答。法身如来。本无生灭。从真起化。引接迷根。以化即真。真应一际。即不来不去。随应物心。又化体即真。说无来去。从真流化。现有往还。即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也。不来而来。似水月之顿呈。不见而见。犹行云之忽现。

  问。如上所说。真体。则湛然不动。化相。则不来而来。正是心外有他佛来迎。云何证自心是佛。答。乃是如来。本愿功德力故。令彼有缘众生。修集功德。则自心感现佛身来迎。不是诸佛实遣化身。而来接引。但是有缘众生。时机正合。能令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