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进须假前二。而前二。不可暂离无生。得此意已。方可说行三种忏法也。若论其功能作法。灭违无作罪。及违戒上罪三恶报障业。障。怖畏。忧愁。烦恼。取相。灭性罪。及犯定上罪。人道报障。业障。四住烦恼。无生灭无明。及犯慧上罪。三界有漏报障。业障无明。烦恼作法。属身口二业。取相。属意之事一心上二。皆事也。无生。属意之理一心。此一。唯理也。穷理在事。了事即理。理事融通。是名忏悔。如别时而修。则作法。喻服姜桂。差病而已。不能肥身。若取相。喻服五石。病差身充。不能得道。修无生喻服五芝。病除身飞。升仙得道。故知忏悔。不出此三法也。文者能诠文字也。若论至道之法。本来离言说相。离文字相。古云。大道元来不属言。拟谈玄妙隔天渊。岂可以文言而能诠者哉。然道虽无言。要因言以显道。故清凉疏云。虽空空绝迹。而义天之星象灿然。湛湛忘言。教海之波澜浩瀚。则无文字中。不妨有此忏悔文也。

  [○甲]二。集人。

  宋西夏护国仁王寺金刚法师不动集

  宋。朝代也。西夏。国名也。谓地在宁夏西边故。宋真宗。封赵德明。为夏王。仁宗。又封其子赵元昊。为夏国王。法师西来先至彼处。弘法利生也。护国等五字。寺名也。谓师以护国仁王般若经。普令缁素诵持。祝国祐民故。金刚等六字。人号也。上四字。通称下二字。别名。法师者。谓通显。密。三藏。法中最上之称也。金刚者谓瑜伽有五部。曰佛。曰金刚。曰宝生。曰莲华。曰羯磨也。师现传金刚一部。故名金刚法师。此乃灌顶时所授称也。梵语阿閦撇。此云不动。谓师最初依阿閦部法而行持故。集者。显德也。谓师欲令道俗修证。故以唐三藏不空法师。所译三十五佛名经礼忏文。前增五十三佛德号。后缀普贤十大愿偈。前后共成一百八礼。期断百八烦恼故。后迁四川蒙山。又集施食仪文。为出生轨范。因以甘露度孤。复称甘露法师。今时诸方丛林静室目为课诵。以山彰名。所谓蒙山施食也。此实法中二利行用之要。大有功于佛门者也。余诸神应备载别记。

  百八礼者。谓初偈一礼。上师一礼。佛法僧一礼。发心一礼。三皈三礼。十号一礼。八十九佛名。八十九礼。忏悔一礼。回向一礼。前八别愿八礼。后一总向一礼。初后各三礼。不在此数内。自修行本。斯为第一。非如今时跪[言奉]而已也。恐后遗失。故赘于此。

  [○甲]三。入文。科分为五。初。赞礼。二。发心。三。皈依。四。忏悔。五。发愿。[○乙]今初。

 大慈大悲愍众生  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  众等至心皈命礼

  初二句。赞佛心。三句。赞佛身。四句。皈命也。慈者与其乐。悲者。拔其苦。喜者。庆其善。舍者。去其恶。大者。以此四种。名为无量心故。不同世人爱染慈悲。情见喜舍。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故曰大慈大悲。喜无所喜。舍无所舍。故曰大喜大舍。愍者。怜愍济者。济度。众生者。众法相生也。此指六道而言。含识者。含灵抱识也。此指四生而言。实则众生。即含识易名不易体也。相好光明者。谓如来身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以此相好光明。而为庄严自佛之身。故云以自严也。至心者。一心也。一心作法理事皆周。内心既虔。外仪必敬也。命者。命根。以寿。暖。识。三。一期连持不断。称之为命。即八识。自体也。经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则命为六根之总。六根乃命之别。今摄别归总。故曰命耳。而云皈者。有事。有理。理。则以六和合。还归一精明体。事。则世人最重。惟命与财。若舍财。犹有命在。今舍性命皈投于佛。一舍而无所不舍。以表诚敬之至。故曰皈命礼也。

  [○乙]二。发心分二。先。皈依性相胜境次。正发菩提大心。[○丙]初中复二。初。同体三宝。二。别相三宝。[○丁]今初。

  南无皈依金刚上师。

  金刚上师者。毗卢教主也。以毗卢如来。是金刚瑜伽大秘密主。而为无尽三宝父母。师长故。又四方四佛。及一切贤圣。皆从毗卢金刚心中之所流出。故先皈依自性三宝。次皈依别相三宝。然自性。即同体也。南无。梵语。皈依。华言。今双标者。二音兼举也。又灌顶疏。南无。翻为度我。谓能救度我等众生。是故先须皈依毗卢遮那最上师也。余皆仿此。

  [○丁]二。别相三宝。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佛者。娑婆。华藏。刹海佛也。法者。显密教部。无上法也。僧者。大小乘中。凡圣僧也。皈依者。佛为两足尊。皈则不堕地狱故。法为离欲尊。皈则不堕饿鬼故。僧为众中尊。皈则不堕旁生故。又复皈依三宝者岂唯离三途之苦而已实欲得三菩提之乐也。

  [○丙]次。正发菩提大心分二[○丁]初。拣去权小。

  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

  我者。指行人自己而言。发心者。谓发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