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破句。亵慢莫甚焉。诵斯经者。宜照诵经常仪。力反古规。毋逐时尚。

  礼观音文

  古有礼观音文。钝根相习。用以专求聪慧。此讹也。从初发心。乃至证果。悉备此文。而以之专求聪慧何也。且聪与慧有辩。聪明之谓。不过博闻见。多才能而已。智慧。则觉心不迷。正见昭灼。能制烦恼而破无明之谓也。是故聪明者。世间之小美也。执之则每障乎真智。智慧者。出世之大因也。得之则何贵乎世聪。礼斯文者。专以聪明为事不几乎割鸡而用牛刀乎。童行无知。不妨引进。久修之士。特宜喻此。

  佛者弗人也

  俗言佛字从弗从人。盖弗人也。以其弃国无君。辞亲无父。不娶无子。洁其身而乱大伦。非人之道。不可施之中国。此讹也。弗人则诚弗人。而所以弗者。非子之云也。断人所不能断之惑。证人所不能证之智。行人所不能行之行。是故尧舜周孔者人之圣。佛也者。圣之圣也。圣且不足以名之。况可谓之人乎。日月四王乃至无色者。对人而称天。佛也者。对天而称天者也。天且不足以名之。况可谓之人乎。佛为弗人。其义如是。尝统论三教。儒从需从人。不躁妄之谓需。儒盖从容乎礼法人也。仙从山从人。离市井之谓山。仙盖逍遥乎物外人也。不可之谓弗。二教虽高。犹可名人。佛者出四生。超三界。不可以人名也。以上姑就子问。实则佛是梵语。此云觉。奚取于弗人。

  南无佛

  或云南属火。火灭即佛。故云南无佛。或云南方无佛。惟西方有之。故云南无佛。此讹也。南无梵语。此云皈命。作曩谟那摩皆得。盖取音不取字耳。又其甚者。以南为性。无为命。南为天。无为地。南为父。无为母。乃至阿弥陀佛四字。字字谬为一说。如是邪解。莫可枚举。愿展转流通。正其讹误。匡邪反正。是名末世报佛恩德。

  不生不灭

  世人杀生。借口佛经不生不灭。而言不生则不灭。有生则有灭。故杀生无碍。此讹也。经言此心本自不生。亦复不灭。不生故寂。不灭故照。常寂常照。名常寂光。此当人妙心也。如何将至理之谈。翻成戏论。愚人谬说。一至于此。悲夫。

  背本崇释

  人见从儒入释者极言赞佛。谓孔子所不及。因议其背本。此讹也。先德云。孔子者。人中之圣人。佛者。圣人中之圣人也。此天理人情究极之公论也。非所谓背也。今有问言。尔父与尧舜孰贤。必将曰吾父安敢上拟大圣矣。是即为背本乎哉。必欺天罔人而曰吾父贤于尧舜然后为不背本乎哉。且孔子非不知佛也。儒谈世间法。只合如是而止。过之则出世间法矣。世间出世二法。互相维持。而门庭各别。不然。缁侣学禅。何不依大学论语文场试士。何不用法华楞严耶。况孔子不言佛。而意寓言表。如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此何道也。西方有大圣人。此何圣也。其尊佛明甚。而今言释深于儒。正发扬孔子微意。是谓报恩。乌得为背本。

  僧称

  世人泛以长老称僧。又轻称之则曰和尚。此讹也。古知识主张一方道场表率众僧。其名曰长老。亦名堂头大和尚。而弟子称师亦曰和尚。此其名岂易当哉。世人固知名不知义。而今之僧又复以称长老和尚为轻已。于是。乃有相呼为老爷者。老爷官府之号。非僧所宜也。夫舍利目连空生迦叶诸阿罗汉。皆如来上首弟子。方受长老之称。而释迦弥陀十力世尊。万世而下称本师和尚。僧当此名。惭愧无地矣。而反轻之。亦异矣哉。

  头陀

  有既不剃落。又不簪冠。翦发齐眉。号曰头陀。此讹也。头陀梵语。华言抖擞。具足十二苦行。摆脱尘垢。清净无染。故云抖擞。佛言有头陀行则我法久存。无头陀行则我法灭。头陀系佛法盛衰。而乃以异色人滥其称乎。若夫在死关而发长不剃。如天目高峰大师者。斯真头陀矣。

  三衣

  有以三衣五条为沙弥衣。七条为比丘衣。二十五条为菩萨衣。此讹也。凡沙弥时。即当全具三衣。不可缺一。此在不通文义僧言之。固无足怪。而知教者。乃有止受七衣。其五条二十五条终其身不办。佛法之衰相见矣。

  剃发不剃须

  有剃发不剃须者。驾言削发除烦恼。留须表丈夫。此讹也。发云烦恼。则须之烦恼尤甚。须表丈夫。则孟子所称大丈夫者。乃在躬仁义。贞穷达。一死生而已。张良状貌如妇人女子。而心雄万夫。奚以须为哉。如是违佛明制。显异惑众之流。摈而斥之。毋令混迹于缁门可也。

  正讹集

  菩萨戒弟子刘慧闻率子性泽施资敬刊

  光绪二十四年冬十一月金陵刻经处识
嘉兴大藏经 云栖法汇(选录)(第卷-第卷)


  直道录序

  语云。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又曰人之生也直。又曰古之愚也直。生理本。直则无论知愚。而此中耿耿不昧者。三代之民心也。直道也。亦太古无怀葛天氏之民心也。直道也。亦太古之太古。劫初以来光音氏之民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