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耳。果能时时反照。刻刻提撕。向本参念佛话头上做工夫。则不惟日后有发明在。即今目前便自得力。日用中有主宰。不随物转。纵居声色名利之场。妻子眷属日夕相接。不妨与世推移。混俗和光。自然出污泥而不染。是谓尘中大解脱门也。以此自利。以此利他。何往不善。来问所称宜世不染世。益人复益己者。岂外是哉。愿珍重力行之。幸甚。

  答沈愚公居士广硕

  问。依禅门口诀修持如何。

  答。此特方便小法门。尚不及童蒙止观。未可执为究竟安心法。

  摘答(来问文繁不录)

  答江山朱居士(二条)

  读直指一书。可谓握道学之心宗矣。健羡健羡。虽然。若题曰儒门直指。吾何敢置喙。今日禅门直指。恐未可也。废朽老疾日甚。衰惫惛慵。无力酬对。姑撮略二条以覆。

  一。公只据良知门下诸君子。以有减无增一切现成等语。便欲和会儒释。而谓达磨直指之禅亦止是如此。宁知佛法不是这个道理。谈何容易。切勿自误误人。为害不小。公大聪明人。当再以平心虚心细心沉着心虔诚心真实求出世心。重重徐徐看阅佛菩萨所说经论。诸尊宿所著语录文字。自有理会处。不可草草。

  二。竹窗随笔有耳不如目语。盖为不识字人以耳当目。耳之听受有限。而目之看读无穷也。又推之。目之看读犹有限。而心之悟明更无穷也。此与楞严选择六根各自一意。有何干涉。而广引耳根圆通等文。似以耳根受屈。为彼不平。喻如孔门论仁。独尊颜子。而言志之日。又与曾点。今欲谓颜子受屈。而咎夫子之与点可乎。且竹窗。废朽凡夫语耳。公尚错会其意。况出三界大圣人语。得无错会否。况大慧杲老超格大善知识语。得无错会否。公只就儒门中做个道学宗师。启迪后人。甚妙甚妙。不必援教引宗。评长议短。恐理路玄深。言之未当。反为不美。余良知寂感。虚空销殒。内守幽闲等。无力悉答。例此可知。昔人有言。不可以佛法当人情。亦知高明必不见责。故敢直言。谅之谅之。

  答王万基居士广眷(五条)

  此所谓遣之又遣之。是极则语。有错会于诸妄想亦不息灭者。遂使甘露醍醐翻成砒鸩。可叹也。今且只做一切时不起妄念工夫。下文待后再理会(一)。

  无分别而失照。是名无记。非智也。有分别而照体常寂。亦智也。今莫管分别不分别。一味顾正念去(二)。

  悟有浅深大小。千处万处透。亦随其本所悟处而已。如主一邑。则一邑之千万人皆其统御。推而一郡一国皆然也。直至世尊见明星而大悟。方为了当(三)。

  书经忏悔大好。若断源。则须理忏。所谓观罪性空是也(四)。

  拈颂古人公案。不无见处有到与未到。今人颇多臆说者。此非大彻不能披拣。且置之可也(五)。

  答余姚蒋居士(二条)

  欲为生人根本。断之诚难。有不净观。治其标也。反究欲念起处。治其本也。今只消究念佛者就是(一)。

  持名念佛。且专一持名。但礼佛时作观可也(二)。

  答朱白民居士(三条)

  参禅别无方便。只贵谛信不惑。如沩山所谓研究至理。以悟为则而已(一)。

  人谓我但求西方。我实求西方而尚未能。人谓我犹参理路。我实参理路而尚未彻(二)。

  顶圣眼天之说亦有不尽然者。尊堂临终一段因缘自是好境界。来报殊胜可知。不必疑也(三)。

  答龚广淇居士(三条)

  不论在家出家。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执持名号四字是入头处。执持二字莫草草看过(一)。

  返照念佛人是谁。与参禅意同(二)。

  诸大乘经可看。而以顾正念为主(三)。

  答大镜(三条)

  塔中二佛。是表物我不分。古今一致。不是二谛(法华宝塔品一)。

  心以何为宗。令人自参。不许穿凿问人(二)。

  以上教意宗意不必妄求。但自精勤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自当悟入(三)。

  答姜居士(五条)

  转身后更有转身。未得不受后有。故求生净土为贵(一)。

  念观音无验者有二。一则定业难转。二则念力未精。真善人而被祸者亦有二。一则定业难转。二则心虽善。智不足(二)。

  睹善境而复谤者。夙世善根轻浅。常有之。不足为怪(三)。

  因境动心。虽似心随境转。试问木人遇境曾有转否。毕竟心外无境。境全是心(四)。

  法虽不在藏之存亡。而众生必赖文字入理。经阐佛心。寺彰佛迹。自有缓急轻重(五)。

  答吴士瑾居士

  五戒杀生为首。在家不杀足矣。若不能断肉食。食三净肉可也。渐入佳境后不食肉。则善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