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是法復難。是也。此句應作六句讀。一。百劫難遇。二。千劫難遭。三。萬劫難逢。四。百千劫難遇。五。百萬劫難逢。六。百千萬劫難遭。是從少至多句。總言曠劫難遇。令人生難遭想。希有心。以景慕佛法耳)。
  我今見聞得受持。
  (此雙承上兩句來。我今二字。承上第二句。謂如是曠劫罕遇之法。於我一介凡夫。即今忽然幸遇。慶中之慶矣。得字。承上遭遇字。由遭遇故。得見聞耳。又得字。居乎中間。雙貫兩端。謂眼得見。耳得聞。心得受持也。受者。領納于心。念念承受。無少遺失。如琉璃瓶盛獅子乳。靡纖滴之泄也。持者膠執不捨。若身若心。奉持不倦。依義修行之謂。此見聞受持。望前首句看。具能所持義)。
  願解如來真實義。
  (願。誓辭。承上一句二字來。謂既多劫罕遇。我今忽然得逢。應生難遭想。恭敬心。當發大誓願矣。解字。根上見等五字來。謂既得見聞受持。須要實悟根源實解差別。方副世尊說法開示眾生之意。如來等五字。結歸首句。葢無上等法。人人具有。但為妄想牢籠。不自就裏領解。却似如來獨證獨有。故結歸如來分上。其寔情無情類。莫不皆充然具而本然得也。如來有二義。一指三世諸佛。二指性具體用。如者。寂滅義。來者。照用義。即寂滅之體。起炤應之用。即炤應之用。全寂滅之體。體用不二。故名如來。真實義二。一。對虗妄看。以世間虗浮言詮。顯真實妙義。非即文字是真實義。故般若以色見聲求不能見如來。若於真實義透脫。即虗妄言句全體真實矣。二。望前無上等法看。法總義別。謂解無上等總法或易。若能解了無上等三重法中。真而不妄。實而不虗之差別義實難。古云。涅槃心易曉。差別智難明。非是之謂乎)。

  

  慈悲水懺法卷上隨聞錄

    寓古婁青螺菴沙門 晝中智證 錄
  此懺單法立題通別兼舉也。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自他兼利。法應爾故。國師仗三昧水滌除宿障(梵語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揀非邪定。正受。明不受諸受)。水天因此水而成佛果。月光因此水而證圓通。迦諾迦因此而指神通三昧水。既償往日之殷勤。能濯今時之極楚。悟師于徧覓良毉之後。懸憶曩時之預訂。獲解陳報于奇泉。從果至因靡非因水。故揭而標之(經云。化使立德慈心法門。一切不害。悲心法門)。古云。萬億神通。百千三昧。若離慈心。總歸魔業。須知慈悲。是智慧之玅用。智慧。與慈悲為根本。若無智慧。焉有慈悲。有慈悲者。決是智慧人也。以故世人之愚癡者。見人得樂。尚障之。安望其能與樂乎。見人遭苦。惟恐不毒。安望其能拔之(又慈悲水。揀異果報水。通至二禪。二揀非惡業水。此水徧通三界。三煩惱水。通大小乘)。此慈悲水窮盡世出世間。天地不能覆載。日月莫克較明。三灾不能磨折。此其所以異也。由慈水滋人之善。善極。得涅槃樂(生後發願成德文)。悲水洗人無明垢。故能離生死苦也(生後懺悔諸文)。懺。具云懺摩。此云請忍。(謂請前人忍受我悔罪也)懺云法者。雖請忍之辭。實言從佛口。字采經文。所謂如來廣慈悲之念。啟懺悔之門也。卷者。成裹義。對舒而言(西域裝經。非梵本。非坊冊。止用軸式。故名為卷)。初覽是法。卷者必舒。覽已復卷。舒時有限。卷時偏多。故直從卷。以始終皆卷故。又軸卷是相。會相歸性故云卷。卷。收也。收取諸法。皆入自性慈悲也。能所。通別。可知。略釋懺題竟。
  ○準經仍分三分。初序分
  一切諸佛。愍念眾生。為說水懺。道場總法。
  雙標能度所度。及能說所說。水懺道場。可知。總望別言。如梁懺分四十章。章名各異。是別。今標總數。不開細相曰總。
  佛言。眾生垢重。何人無罪。何者無愆。凡夫愚行。無明闇覆。親近惡友。煩惱亂心。立性無知。恣心自恃。
  言者。振圓音而警眾。揚玅義以符機。益物導迷也。又悟自心者名佛。迷己性者名眾生。由悟迷。分生佛耳。垢。塵穢也。喻眾生心中煩惱。由身心不淨。三毒流穢。染汙玅明。如塵汙衣。似坌覆鏡。故喻如垢。從垢字開出惑業苦三。愆即是業。罪招苦報。惑即無明。凡夫有三。按大威德呪經云。於生死迷惑流轉。住不正道。故名凡夫。有二種。一嬰兒凡夫。無智慧故。二愚暗凡夫。頑鈍不可教故。或云毛道凡夫。心行不定。如輕毛隨風轉故。愚。即無明。因心不明。不自知過。行。即近惡自恃等(大經三十七云。無明。是一切諸漏根本。眾生無明因緣。於陰界入。憶想作想。名為眾生。是名想倒。心倒。見倒。大慧云。眾生日用。現行無明。順無明。則生歡喜。逆無明。則生煩惱。佛菩薩則不然。借無明以為佛事。為眾生。以無明為窟宅。然非別物。永嘉云。無明實性即佛性故)惡友。惡知識也(大經二十二云。惡象等。唯能壞身。惡知識。身心俱壞。惡象等。唯壞一身。惡友壞無量善身善心。惡象等。唯能壞不淨臭身。惡友能壞淨身淨心。惡象等。能壞肉身。惡友壞法身。為惡象等殺。不至三途。惡友殺。必墮三途。惡象等但為身怨。惡友為善法怨。是故。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