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口意行。令各沾利益)四同事攝(和光同事。令各得益。故得廣化。心地觀云。此四攝法。趣菩提路。利生根本。一切菩薩皆應修學)。
  障學大乘心。四弘誓願煩惱。
  十八。四弘誓。一。眾生無邊誓願度(未度苦諦者。令度苦)。二。煩惱無盡誓願斷(未解集諦者。令斷集)。三。法門無量誓願學(未安道諦者。令安道)。四。佛道無上誓願成(未得滅諦者。令得涅槃)。此四願弘如虗空。深若大海。是大乘人心之所發(心地觀云。此四法。大小菩薩。皆應修學。三世菩薩所學處故。大椉有三。一。理性虗通。名理椉。二。智隨于境。名隨椉。三得果得機。名得椉)。
  障學十明十行之煩惱。
  十九。十明。華嚴云。一。知一切眾生業報。二。知一切眾生寂滅。三。知一切惟是一相。四。能以無量聲壞染著。五。能以方便受生。六。捨離一切想受。七。知一切法非想。八。知一切法非無想。九。知一切有法。本無有生。十。濟度一切眾生。十行者。一。歡喜行(始入法界不為邪動)。二。饒益行(常化眾生。使得法利)。三無違逆行(常修善法謙下恭敬)四。無屈撓行(行大精進。令一切至究竟涅槃)。五無癡亂行(不為無明之所失亂)六善現行(生生常在佛國中生)七無著行(於我我所。一切皆空)八尊重行(一名難得行。成就難得善根)九善法行(說法授人。成佛軌則)十真實行(二諦非如。亦非非相)。此十行亦名性種性。謂假觀分別十界差別種性也(用從空入假觀。見俗諦。開法眼。成道種智)。
  障學十迴向。十願之煩惱。
  二十。十迴向。一。捄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以無想心。常行六道而入果報。不受而受)。二。不壞回向(觀一切法有受有用。念念不住)。三。等一切諸佛回向(三世佛法一切時行)。四。至一切處回向(以大願力。入一切佛土。供一切佛)。五。無盡功德藏回向(以常住法。授與前人)。六。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行無漏善。善而不二)。七。等隨順一切眾生回向(觀善惡。無二一相)。八。真如相回向(心得自在。等三世佛。常炤有無)。九。無縛無著解脫回向(以般若照三世諸法。是一合相)。十。入法界無盡回向(覺一切法。中道無相)。此十亦名道種性。行四百由旬。居方便有餘土。十願。行願品云。一。禮敬諸佛(無限善根願)。二。稱讚如來(愛法增上願)。三。廣修供養(親近增上願)。四。懺悔業障(護法神通願)。五。隨喜功德(自證正智願)。六。請轉法輪。(令他解了願)七。請佛住世(攝受正法願)。八。常隨佛學(廣利羣生願)。九。恒順眾生(荷負眾生正法願)。十。普皆回向(如說修行願)。
  障學初地。二地。三地。四地。明解之煩惱。
  二十一。初地名歡喜地(達佛境界。捨凡入聖。四魔不動。到有無邊。平等雙照。從此用中道觀。破一分無明。顯一分三悳乃至等覺。俱名聖種性。此地見自身真如佛性。名見道位)。二。離垢地(身心清淨。以正無相。入眾生界。同於虗空)。三。發光地(光慧信忍。習佛之道。淨極明生)。四。燄慧地(順無生忍。觀一切法)。明極覺滿。故云明解。
  障學五地。六地。諸知見煩惱。
  二十二。五地。名難勝(順忍修道。三界無明。莫不皆空。功行超越)。六。現前地(上順諸法。觀于三世。寂滅無二)。七。遠行地(煩惱不有不無。常向上地。念念寂滅。且隨方應化。大慧云。七地求佛智心未顯。謂之法塵煩惱。從二地至此地。是修道位。猶有功用修行)。
  障學八地。九地。十地。雙照之煩惱。
  二十三。第八。不動地(一真如心。忍智自如。以無生觀。捨於三界)。九。善慧地(入於上觀。光光佛化。無生忍道)。十。法雲地(入中道觀。受佛職位。既同真如。亦等法界。慈雲普覆。大智圓明)。自二地至十地。地地各斷一品無明。證一分中道。自八地至十地。名究竟位。雙照者。永嘉云。無即不無。有即非有。有無雙照。妙悟蕭然。此之有無即權實二諦(空智照真為實。假智照俗為權。此真俗二諦。空假二智雙照。權實雙顯)。地者。發生義。蘊積前法。至於成實。一切佛法。依此發生故。
  如是乃至障學佛果。百萬阿僧祇諸行之煩惱。
  二十四。乃至者。超略等覺位(普賢行方終)。佛果。妙覺位也。阿。此云無。僧祇。此云數。如釋尊歷三大阿僧祇劫。方成佛道。諸行。萬行也。障學萬行。未免煩惱(已上即三菩提。自初地至七地。是明心菩提。自八地至十地。名出到菩提。佛果。是無上菩提)。
  如是行障無量無邊。弟子(某甲)。今日至禱。稽懇向十方佛。尊法聖眾。慚愧懺悔。願皆消滅(南藏無如是弟子某甲六字)。
  總結懺悔竟。下發願。
  願藉此懺悔。障於諸行一切煩惱。所生功德。願在在處處。自在受生。不為結集業行之所迴轉。以如意通。於一念頃。徧至十方。淨諸佛土。攝化眾生。
  結集業行。諸煩惱等惡行也。如意通(即身如意通。見前六通文)。一念頃徧至等者。不動本位。身徧十方。未離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