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
  如是九孔常流。
  承上文以結之。雙出苦集不淨義也。眼。耳。鼻。口。孔有七。加水道。殼道成九。其不淨可知。常流。應前無時暫息意。下引涅槃經證。
  是故經言。此身眾苦所集。一切皆是不淨。何有智慧者。而當樂此身。
  身者積聚義。謂積聚眾苦(經云如是身城。諸佛棄捨。凡夫味著。是身種子精血。究竟不淨。諸佛所訶。是身不如魔羅耶山。生于旃檀。九孔常流。種種可惡。諸蟲共處。亦不能生優鉢羅華。分陀利等。心地觀云。觀自身本性不淨。如人厭炭色。設諸方便。以水洗之。經無量時。黑色仍舊。乃至炭盡。終無所益。我身亦爾。有漏不淨。洗盡海水。亦復無益。老子云。吾有大患。為我有身。無身何患。肇公云。約天地為高下。約日月為東西。約身為彼此。約心為是非。總是有為法耳)。何字。本經作誰。責辭也。智慧與煩惱相反。故於此身。不生好樂(涅槃經。梵志問身與煩惱孰先。答。身及煩惱。俱無先後。然亦要因煩惱而得有身。終不因身而有煩惱。又云。菩薩自觀身如病如瘡。如癰如怨。如箭入體。是大火聚。是一切善惡根本。雖復不淨。猶故視養。為善法故。為於涅槃。不為生死。乃至為法輪王。不為轉輪王。若不〔獲〕身。命則不全。不得受持讀誦。為他廣說。思惟其義故。如渡者獲筏。陸人獲馬。田夫獲糞。寒人獲火。癲者獲毒藥耳)。
  生死既有如此種種惡法。甚可患厭。
  結(問如何得脫離生死。答。德山云。汝但無事於心。無心於事。自然虗而靈。空而妙。何患生死關不徹乎。須知生死中有不生死者在。昔商那和修問毱多曰。汝生幾耶。答。我年十七。曰。汝身十七。性十七耶。答師。髮已白。為髮白。心白耶。答。我但髮白。非心白也。毱多曰。我身十七。非性十七也)。
  第四發菩提心者。
  因慚恐厭離等。故發菩提心。當捨不淨幻身。樂求清淨法身也(大經迦葉讚佛云。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夫菩提心。以智悲願三為體。有五位。一。發心菩提(十信)。二。伏心菩提(三賢)。三。明心菩提(前七地)。四。出到菩提(後三地)。五無上菩提(佛果)。者字。疊前標文言。
  經言。當樂佛身。佛身者。即法身也。
  梵語修多羅。此云契經。經通教理。教能契理。理能契機。故名契經。取涅槃經當樂句。立發心章張本。樂。願也。求也。欲求佛真法身。應發菩提心。及廣大行願。以無量智慧。修無量法門。始得生故(大經云。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非雜食身。即是法身。無量億劫。堅牢難壞。非人天身。非恐怖身。心地觀文殊問佛。心無形相。亦無住處。凡夫行者。最初發心。依何等處。觀何等相。佛言。凡夫所觀菩提心相。猶如清淨圓滿月輪。於胸臆上明朗而住。若欲速得不退轉者。在空寂室。端身正念。結金剛縛印。冥目觀察臆中明月。作是思惟。是滿月輪五十由旬。無垢明淨。內外澄徹。最極清涼。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塵翳無染。妄想不生。自然身心清淨。大菩提心。堅固不退。詳如經說)。下明法身生處。
  從無量功德智慧生。
  此句是總。下去是別。大經文殊云。如是光明。名為智慧。智慧者。即是常住。常住之法。無有因緣。
  從六波羅蜜生。
  六。即施。戒。忍。進。禪。智。波羅蜜。此云彼岸到。修此六法。度慳貪等河。到涅槃彼岸也。到已。不惟法身生。報身亦生也。後倣此。
  從慈悲喜捨生。
  即四無量心也。已上俱名正道。
  從三十七助菩提法生。
  三十七助道品。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註現後二卷障學文中。
  從如是等種種功德智慧。生如來身。
  結上文。六四正。三十七助法。種種功德。是反前種種惡法句。合上無量功德語(大經二云。世間知字不知義。何等為義。無我者。名為生死。我者。名為如來)。
  欲得此身者。當發菩提心求一切種智。常樂我淨。薩婆若果。
  前發心為因。得如來身是果。果身非菩提智等決不能生。故勸當發。智有三種。內法內名。外法外名。能知能解者。名一切智(即二乘智)。能用諸佛一切道法。發起眾生一切善種差別。分別無謬者。名道種智。(即菩薩智)能知一切道。知一切種。名一切種智(即佛果智)。常樂我淨。涅槃四德。常者。即真常之體。不遷不變。萬古恒如。非對斷言常也。樂者。安隱。寂滅。離二生死。苦樂雙融。非對苦言樂也。我者。主宰義。具八自在。得大安樂。即我無我不二之真我。非凡夫外道邪妄等我也。淨者。三業清淨。三惑永斷。如大圓鏡。了無纖翳。非對染言淨也(大經云。世間知字不知義。何等為義。我無我現前。夫無常者。聲聞緣覺常者。如來法身。苦者。一切外道。樂者。即是涅槃。不淨者。即有為法。淨者。佛菩薩所有正法。是名不顛倒。遠離四倒者。惟此常。樂。我。淨。又常等四德。是勝三修。較前第三厭離章。苦。無常。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