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切皆悉不緣。不爾無常等。亦應不緣故。又若佛智。不作青等解。而說青等。便非聖言。言違想故。又不作解。及不變相。慮不假。及於無法。以彼體可直緣故。此解為勝。
  問諸門中。第六意識。於一剎那。緣十八界。意識爾時。為現為比。
  答有二解。一云通二。五識同緣。即現量心。緣五根邊。即是比量。不可五根發現智知。違論文故。
  問如何二量同一心生。
  答見分有多。成唯識論。第七卷云。見相俱有。種種相轉故。若現比二量得並生。斷常二見應但起。答二執堅猛相違。不並生。二量非執現比。得俱起。一云不定。隨五境勝。意隨彼引。縱緣五根。亦是現量。若意境雖。設五同緣。意唯比量。若二境齊。現量力勝。意隨現量。度殊不可同起。不同緣彼青黃等色。見相雖多。五同現比。故不相違。得多俱起。猶如二執境。俱執為有。故得俱起。或執無時。即唯法執。無二同起。若斷常境。執為有無。故不俱起。二解俱難。任意取捨。或緣十八界。獨頭意識緣。若與五俱。即不通慮。若獨緣者。皆是比量。即無前妨。既無文遮。此解為勝。
  問如七分別。云何雜集與大論別。
  答如成唯識抄。具廣和會。如是諸門。毛細有多。略舉一隅。餘可思准。

  ○十業道義林

  十業道。以十門分別。一出體。二釋名。三辨相。四開合癈立。五三乘同異。六定散闕具。七界趣有無。八業道依處。九得果差殊。十問答料簡。

  一出體者

  此十善業道。治十不善。行相相翻。諸經論中。多相翻對明。故雜集第七云。又此身語意三業。或善或不善。善者即十善業道也。瑜伽第八云。此復二種。即善不善十種業道。所謂殺生。離殺生等。彌勒問經論云。問曰。遠離殺生者。殺生等相應聞。十地論中。亦相對說故。今業道善惡相對法。又十業道。即三業攝。成業論云。何故契經說。三業者為顯三業攝十業道。對法亦云。前三中四後三業道。隨其次第。是身語意業相。故約三業辨十業體。然體有三。一尅性體。二眷屬體。三假說體。此善不善十種業道。俱思為體。故成唯識論云。能動身思。說名身業。能發語思。說名語業。審決二思。意相應作動意故。說名意業。成業論亦云。業即是思。差別為性。又云思有三種。一審慮思。二決定思。三動發思。若思能動身。即說為身業。語意准知。彌勒所問經論第三云。唯心見業等。然善惡別。若動發思。為貪等起動發身語。若審決定思。為貪等起作動於意。為十不善業。翻前。無貪等起動發身語。及作動意。為十善業。故雜集論第八云。殺生業道。貪瞋痴為加行。由瞋究竟。如殺生。麤惡語瞋恚業道亦爾。不與取業道。貪瞋痴為加行。由貪究竟。如不與取。欲邪行貪欲亦爾。虗語業道。貪瞋痴為加行。於三種中。隨由一究竟。如虗誑語。離間語雜穢語亦爾。邪見業道。貪瞋痴為加行。由痴究竟。十善翻此。加行究竟。然動發思為身語業。無濫可知。意有二思。豈可二思俱意業道。准理俱應決定一思為意業道。不爾意業有重發故。總名業道者。相從說故。近加行故。二眷屬體者。與善惡思相應起者。亦善惡業。故成唯識第八卷云。業之眷屬。亦立業名。故業相應亦名為業。三假說體者。同薩婆多等。初三業道。身表色為體。次四語表。聲為體故。成業論云。又殺盜婬。由思業起。依身而生。隨世俗故。亦名身業。體此實非善不善性。亦隨世俗。假立其名。為令世間依此門故。於善惡思動修止作。是故假說善不善名。無表不隨他假說。意業無假。諸宗多以意思為業。外道有別。此中三業。約諸宗辨。及表無表。廣如成業及成唯識俱舍等。恐繁不敘。

  二釋名者

  有二。一列名。二釋名。列名可知。釋名者有二。一總二別。且總釋者。十者是數。善者順理益物。故名為善。故成唯識論云。能於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此取心心法與信等俱者。人天樂果。雖於此世能為順世。非於他世。故不名善。此簡善業所招異熟。言不善。違理損物。名為不善。故成唯識論云。能為此世他世違損。故名不善。惡趣苦果。雖於此世能違損。非於不善。翻簡准前。此意說。彼所招異熟。雖現益損。以無當果而可記別。故不得名善與不善。唯此思業。及業眷屬。於己益損。後感當果。能為益損。名善不善。故唯識第三云。記謂善惡。有愛非愛果。及殊勝自體。可記別故。人天樂果。名可愛。三惡趣果。名非愛。殊勝自體。即業自性。或無漏善。雖不招報。而得名善。造作名業。通生遊履二義名道。故成業論云。思復云何得名業道。思有造作。故名為業。復與善趣惡趣為道。通生彼故。得業道名。若依彌勒問論。亦同此釋。若成唯識云。起身語思。有所造作。說名為業。是審決思所遊履故。通生苦樂異熟果故。亦名為道。此通善惡三種業釋。二義名道。二別釋者。一別約三業道釋。二別約十業道釋。約三業釋者。三業之中。各初離釋。後方合釋。且身業者。成業論云。身謂諸根大造和合。差別為體。積聚所成。是為身義。此通五根。雖標總稱。即身根別名。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