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六百一十九人。能入見道。大類而言。細以信解見至等分。復有多種。恐繁故止。問對法但有身證不還。如何說有非自證耶。答如無學果。慧俱二脫各別立之。不還亦然。影略說故。不爾。無學應無二別。問何無中般迴趣入見道。答經不說有來供養者。何況發心。故無中般。第二獨覺乘中。亦有二類。謂麟角部行等初類入。八十四人。分為三例。一從外道來。有七十三。謂伏八地所有麤惑。品別分成七十二人。及具縛一。二從聲聞來。初二位十。如前已說。三者直趣一。合八十四。問麟角獨覺。百劫練根。如何猶將外道身入。答有說鶖子。行菩薩行。經六十劫。退大菩提。求彼小果。優婆塞經云。若不遇佛。成獨覺果。法華經說。我本著邪見。為諸梵志師。更為外道。若不遇佛。成獨覺果故。彼身有得入者。鶖子雖成部行。准知麟角。亦得依起。二依求部行。入見道者。有其二說。一云。要伏三無色下。所有麤惑。方入見道。二云。設全不伏。但伏見惑。入觀出已。方斷修惑。若爾應同聲聞立果。答不然。如聲聞乘。若到見道第十六心。隨應立果。設伏惑入。亦到彼心。何不立果。聲聞住道。此不住道。故不成果。雖有二解。取前為勝。依方此果。入見道者。有一百四十四人。合有四類。三種如前。四從大退來求此果。復有六十。合有一百四十四人。入此見道。二類總言。合有二百二十八人。問麟角見道。從大乘退。何不入耶。答退大乘者。是不定姓。可還求大。麟角定姓。故不求彼。第三入聲聞乘。有二百一十三人。總有四類。一從外道七十三人。信法行分。總有一百四十六人。二從中乘順解脫分。有其三人。未定生等忍位中下。亦可容退。無文遮故。即有五人。三從大乘。復有六十。四初發心即求自果。信法分二。合有二百一十三人。雖後得果。超次不同。此類攝盡。二乘入見。所依之身。亦唯六欲。及三洲人。唯男女身。非扇搋等彼類。尚不能成律不律儀。何況無漏。五入見方便者。若入大乘。要作安立非安立諦。二空三性。唯識觀等。入獨覺乘。以安立諦。觀十二支。唯觀生空等方便入。若入聲聞。以安立諦。觀三科法。亦唯生空為方便入。於中差別行相極多。恐繁且止。六真相業用者。真見道中。隨其所應。達二空。斷二障。捨惡趣身。半擇迦等。轉麤重依。得無麤重。證不壞淨。獲得聖性。建立遍知。得沙門果等。問遍知可悉。如何真見得沙門果。答七十一云。現觀智諦。現觀能得一切沙門果為業。問何知唯在真見道耶。答此之現觀。唯緣非安立。二乘唯真見道中。相見道中。唯緣安立。問豈於真見。立初果耶。答立亦何失。若爾對法文云何通。彼十三云。至第十六心。得預流果故。答果體有二。謂為無為。大論據無為。於真見立。對法據有為。於相見立。二文互顯。亦無違也。或說能得。非正得已得。七真相時分者。三乘不同。且大乘中。頓悟人入於真相見。所起剎那。有二師說。且漸斷者。於真相見。或三十六。真見道中。斷分別障。我法分二。各有上下。初起力劣。下品二障。各一心斷。後起勝故。二各上品。合一心斷。以利根故。斷初二品。故不別起解脫勝進。即以後心。為前解脫。其第三心。無後無間故。別起解脫。從真入相。以勝入劣。故無勝進。若從根本。入後得智。起勝進者。便應後勝。故於真見。但有四心。初解不說於相見道。放法此四。非安立觀故。相見名為安立觀故。復二十六。初自成就。後伏二乘。故二俱作。并前四心。故三十六。而得究竟。問若真見道。說有四心。如何五十五中。說三心耶。答彼約無間斷惑者說。解脫重印。故不說之。或說三十七。從真入相。以最初故。未曾修故。起勝進道。第二師說。或三十七心。於真見已有勝力故。於見道前。意樂力故。頓斷頓證。故一無間。一解脫道。不起勝進。如前師說。於相見道。初作三心。法真見道二空見分。別總立故。初劣後勝。故有三心。五十五說。非安立者。不作四諦差別安立。非親證如。名非安立諦。後二十六。如前師說。或說三十八。加勝進。所以如前。若漸悟者。二師不同。如漸斷師。於真見道。但有三心。以煩惱障先已斷故。但初心斷所知下品。第二心斷上品。第三心時。重印前故。但作初十六。為純熟自知故。以曾得二乘。見道十六。非如頓悟。曾未得故。須作除之。故真見道。合十九心。或二十心。加勝進故。非說相見要二十六故。若頓斷師。真見如前。相見道中。初三心者。或起二心。以於真見。不斷煩惱。故不別法。說總別法。據頓悟說。或立三心。雖不斷惑。法彼功能。對法說為別總法故。若作二心。闕無總故。後十六心。同前師說。故真相見。或二十一或二十心。若加勝進。或二十二。或可大乘說。根本及方便。見道心數。多少不定。如二乘人。初出見道。即迴心者。未起彼修道。准其所起。真相見道。即為大乘見道方便。如乘說有根本方便。並一乘收。見道應亦根本方便。俱見道攝。此若不然。彼云何爾。准此義者。即加二乘真相見道。所有心數。如下二乘真相見說。若已起彼二乘修道。方始迴心。以隔修故。勢疎遠故。非是方便。或初出見。即迴心者。亦非大乘方便見道。乘惑是總。故為方便。見道是別。故非方便。不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