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身三。如色界生。十地菩薩豈不借識。緣下二境。身識自即不借得緣。因合能知。自在互用。於理無失。故亦得下。定通等力。上八緣下。但遮業力。定等染故。眼耳身意識。通遍可知。鼻舌二識。無上緣下。上地無故。若在果位。無漏寄地。一切無遮。以遍緣故。雜集論說。多隨麁辨。非盡理說。
  三十三問。為自地識依自地根。為亦通耶。
  答五識依自上。上識不依下。然意識界。及第七八。上亦依下。從有漏後。起無漏。無漏復依欲七八故。十地菩薩。生第四定。起六無漏。六七二識。為八依故。眼等根者。即上色根。不可捨勝。依於劣故。
  三十四問。眼等五根。為有當定。與身根同地。通上下耶。
  答眼耳同通上。鼻舌非上下。若意界望身。同通於下上。若第八識非上下。若無間滅。一切無遮。識境望身。思准可悉。若依俱舍。答前三問。與此全殊。彼有頌云。眼不下於身。色識非上眼。色於識一切。二於身亦然。如眼耳亦然。次三皆自地。身識自下地。意不定應知。耳已上諸門。及出體等。皆與彼別。恐繁不辨。
  三十五問。意識有時。或緣一界。及與十八獨意識緣。或通現比。事顯可知。或隨五一。并緣餘界。為現比耶。
  答隨勝境說。若五境強。隨五俱現。若意識強。雖五同緣。意識或比。若境齊者。隨五亦現。與五同緣。取境分明。故隨五現。然云五根非現量境者。據強緣說。又釋意識緣十八界。許五同緣。復五境勝。而意識界。通於現比。自證體一。見分多能。功能眾起。於理何失。復云五根非現量故。而唯識云。或量非量非自證果者。以此見分。有時唯量。有唯非量。非一切時。將量非量及以唯量。故非彼果。二釋俱難。智者應審。
  三十六問。界繫門中。生色界者。已於境得離欲。何緣。
  復生鼻舌兩界耶。
  答令所依身得端嚴故。又復於根未離欲故。
  三十七問。於餘境界。亦已離貪。何但說二。
  答此二種境。令欲偏增。已離食貪。所以獨說。六境有無。如五境章辨。
  三十八問。三斷門中。若唯無漏。及無漏身語表。說為非斷者。何故成唯識第七說。無學眠數。及於憂根。俱通非斷。
  答彼據已斷緣縛。名為非斷。非是無漏。自性非斷。故復自云。若已斷故。名非所斷。則無學眠。亦通非斷。憂引無漏。故亦說通。彼云。亦非如憂染永解脫故。唯彼無漏。親所引生。亦通非斷。則苦受體。亦可得通。色細分別。如三斷抄說。
  三十九問。涅槃虗空持斷及動。故得名界。羅漢後心。亦持自性。何故非界。
  答彼云持斷動。非但持義。亦持動因。據實亦能為境生識。故彼雖生識。然非六識。是第八故。或雖現生。無更生用。故不名界。或可持義亦得界名。并約為因。故說非界。
  四十問。何故十八界中。是眼非界。但說羅漢最後眼處即通耶。
  答界據為因。彼無因用。處現生識。無間滅根。劣不生識。故亦非處。可為後因。猶有種故。得說為界。上來多依界問。處可准知。此之界處。廣有多問。及諸問答。粗述大綱恐繁不具。諸廣學者。可自詳矣。

  ○五蘊義林

  五蘊。略以六門分別。一釋名。二出體。三次第。四癈立。五諸門。六解妨。

  第一釋名者

  先列後釋。列名者。謂色受想行識蘊。釋名者。先總後別。總名者。梵云般遮塞建陀。般遮云五。塞建陀云蘊。舊名為陰。解者。雖云積聚。據字全乖。所以者何。陰(於禁反)若此陰是蘊覆義。若云陰者。梵本應云鉢羅婆陀。准其陰字。應(於今反)即陰陽之陰也。近代異釋。或云如淡聚名淡陰。此釋不爾。醫方說淡飲。不言淡陰。更有異釋。不能具述。若云陰氣。是萬物所藏。即是聚義。借喻為名。雖粗可通。字音有別。或云五眾。義雖無失。與梵音乖。梵音名僧伽。此翻名眾。或翻為聚。此亦不然。若言聚者。梵本應云遏羅陀。梵本既云般遮塞建陀。翻名蘊為正。五者是數。積聚名蘊。瑜伽五十六云。積聚義是蘊義。雜集第三云。積聚義故。如財貨蘊。此約自體積聚。又云苦相廣大。故名為蘊。如大林蘊。依止色等。發起生等廣大苦故。此約所依。又云荷雜染擔。故名為蘊。如肩荷擔。謂色等法。能荷煩惱雜染擔故。能押行人。溺生死河。不能越度。望涅槃山。故或名擔。西方呼肩及場庭等積集之處。皆名為蘊。初解通無漏。後二依有漏。無漏非苦依。亦非荷煩惱。三俱通三世。若言取蘊。亦唯有漏。以取相合。故名為取蘊。謂諸蘊中。所有欲貪。謂於未來現在法諸蘊。能引不捨。欲希未來。引彼當蘊令便現起。貪染現體。令不捨離。是欲貪二。合名取蘊。為欲貪所引染故。名為取蘊。略無過去。俱舍三釋。繁不具述。辨中邊論。三義釋蘊。頌云。非一及總略。分段義名蘊。一非一者。謂所有色。若過去。乃至遠近等。此類非一。故名為蘊。准雜集。受想行識。義亦准此。二總略義者。如是過去等。略為一聚。故名為蘊。若依俱舍。略義非體。三世別故。今約大乘。體無可略。即於現法假立過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