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大乘法苑義林章補闕
 唐 慧沼撰

  

  大乘法苑林章補闕卷第四

    大雲寺沙門 慧沼 撰
  三科章  得非得章  空義章  十二支章  二種生死章  三求章

  ○三科章

  三科法門。以五門分。一出體。二釋名。三癈立。四假實。五類異。

  出體者

  有三。一約三性。五蘊唯有為。十二十八通有無為。若約漏無漏門分別。五蘊通二性。若約常無常門分別。唯依他。十二處中。法處少分。唯圓成。餘十一處法處一少分。通二性。十八界中。法界一少分。唯圓成。餘十七界法界少分。通二性。二約五法出體。五蘊中。色蘊少分名為相。識受想行蘊一少分。名為分別。行蘊少分色蘊少分。即名句文。名為名。行蘊少分。名為正智。十二處五根四塵全法處一少分。名為相。法處一少分聲處全。名為名。意處全法處少分。名為分別。法處少分。名為正智。法處少分。名如如。十八界中。九色全法界少分。名為相。法界少分乃聲界全。名為名。七心界全法界少分。名為分別。法界少分。名為正智。法界少分。名如如。三約百法出體者。色蘊中唯攝十一種色。識唯八心王。受即受數。想即想數。行蘊餘者總是。唯除無為。十二處中。五根五塵各自處。收八箇心王。名意處。餘者總法處收。十八界中。五根五塵各自界。六識名六處界。末那及第八名意界。及等無間意。餘者法界收。

  二釋名者

  蘊者積聚義名蘊。處者出生義。界者自性義。能持自體故。亦是界義。

  三癈立者

  問五蘊何故諸色合為一。諸識合為一。受想分二蘊耶。自餘心所。合為行蘊耶。答為對除五種我故。一對我具故。立五色蘊。五根五塵是我作具故。所以合色為一蘊。但是色而非我。二對除我受用故立受蘊。但是苦樂等受而非我。三對除我言說故立想蘊。但是想而非我。四對除我作用故立行蘊。但是思而非我。五對除我因故。但是識而非我。問何故立十二處中。色開為十。識合為一。答為對除一合我故。說十二處。所以開色為十。合識為一。問十八界中。何故開色為十。及心開為七。答為對除法執故。令知根境生識之本。非識能生於境等。此就小乘隨轉門說。又釋。樂色少者說五蘊。開心為四。合色為一。樂色多者。說十二處。開色為十。合心為一。樂色心等者。說十八界。開心為七。又釋。有情根上中下。利者說五蘊。中者說十二處。下者說十八界。

  四假實分別者

  蘊中色蘊通假實。五根實。五塵通假實。色中青黃赤白實。餘假。聲中明闇是假實。香味二種。論雖無文。今以理准。亦通假實。香中六種好惡等三。據性是假。論體是實。和合一種唯假。餘二實。味塵中。據性是假。論體是實。觸通假實。能造觸是實。餘總是假。法色中五種遍計所起等四唯假。定自在所生實。定境色是假。識受想是實。行蘊中。二十四不相應。及尋伺小隨中隨大隨根本等隨。應通假實。十二處五根處實。五塵如蘊。法處中二十四不相應尋伺假。無為實。餘隨所應意處唯實。十八界如處說。

  五類異分別

  有其十類。一無漏分別有三品。唯識第十卷。自當分別。二方便善。識蘊通加行善。色蘊中色聲二塵。通加行善。五根三塵非故。瑜伽云。兩法非自性。由表成善惡。三塵唯無記。法處中受所引色。定自在所生。加行善。餘非。受想二蘊。通加行善。行蘊中尋伺。滅盡定。睡眠。十一善。遍行五。別境五。無想定等。並加行善。十二處中。意處色聲二處。通加行善。法處中無為等加行善。餘如蘊。十八界中。七心界。聲色二界。法界少分。通加行善。餘如處說。三生得善。識蘊少分。色蘊色聲二。法處色中受所引色。遍計所起色。受想二蘊。生得善。行蘊中十一善。遍行別境尋伺悔眠。四不善。五蘊中色蘊中色聲二處不善。故名不善。法處色中受所引遍計色。亦名不善。受想識三通不善。行蘊中遍行別境大小隨等不定。四異生性。皆通不善。處界隨應。五覆無記。五蘊中色蘊身語業。如梵王起諂。遍計所起色。通有覆無記。受想識亦通有覆無記。行蘊遍行別境根本。除其隨中小十忿恨惱嫉害不善。餘五通有覆無記。中二亦不善。大八並通有覆無記。二十四不相應中隨應。不定四。皆通處界隨應。六無覆無記中。五蘊中色五根全扶根塵是異熟生。聲即不定。依小非報。准大亦報。受想識中通除末那。行蘊遍行別境眠。不想應中眾同分命根無想報三。皆是異熟生。處界隨應。七威儀中。五蘊中色蘊。五塵中除聲及無根。法處中引定果。受所引。遍計所起等。並威儀。受想識中。取緣發者是。行蘊遍行別境尋伺識等並是。處界隨應。八工巧是五蘊中色蘊。五塵全。除五根法色定果遍計是。受想識三。取緣發者。行蘊中遍行別境尋伺與眠等並是。處界隨應。九變化。五蘊中唯取色。界分別色蘊中五塵通變化。識中唯第六及眼耳。除五根及業果心心所。十二處中。五塵全法處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