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執五蘊為我。名為我淨。問。若是爾者。五蘊本淨者不執四大為我。應四無我。答。五蘊唯內。四大通外。不於執我故。所以不說四無我。雖作此解。然撿彼疏及經文。言無我即無過失。
  章。五戒本淨者。
  准覺愛章為吾我。而自釋云。言吾我淨者。即我空也。五字謬矣。今改從正。
  章。柔順者。
  柔是調。順是隨順也。如唯識論愛自他配位次。未見聖教釋柔之名。
  章。滅三界苦得不起法忍者。
  提謂既得不起法忍。受變易生。更不被三界分段苦果之身。又無生忍通在初地及八地。今提謂者應是八地。所以然者。以得記是。章家作此釋。
  章。五百價人至名曰齊成者。
  齊謂齊等。五百價人俱得授記。齊得成佛。名曰齊成。或曰蜜成。由施麨蜜得成佛故。問。五百價人得初果時。佛皆授記而得成佛。明法華已前有授聲聞記意。如何得言法華會時方與聲聞而授記耶。答。此中總也。但言與記。不言五百中無不得記。復無等言亦不違也。
  章。雖作此破至未名法輪者。
  言覺愛雖作此破劉虬義。亦難知以不名轉法輪。故由來分明下乃是助覺愛敘語。未同所觀諦。未於鹿苑轉四諦輪已來。三乘各各自緣四諦。不可名為轉法輪也。即鹿苑中轉四諦輪已後。方始三乘同觀四諦。
  章。次第二時至唯說有教者。
  問。雖言第二。即深密第一時教。何故今破。答。解深密意為不定性初正說有。兼亦說彼非空非有。及於空教。今此即舉總判為有。故為不可臨文應悉。
  章。又提謂普曜至已說大乘者。
  准大周目錄而言。小乘既明菩薩所行之行。辨佛記事說為大乘。於理為勝。復更撿本經。
  章。又成道竟至唯說有教者。
  謂十地經第二七日即說明於十地菩薩之位。即是大乘。云何得唯說有。
  章。彌沙塞至增愛敬故者。
  律及經中。皆不說法入定七日。及自受法樂令眾知見。於如來所生增敬故。
  章。十二由經者。
  此是經之名字。
  章。依依他起至生無自性性者。
  唯自然生。舉方隅言。理實而談。亦別說言無遍計執。梵天王計餘外道類。准此可知。
  章。生無自性性者。
  上之性字是遍計性。下之性字三性體。
  章。及即依此至無自性性者。
  此有二義。一。依他起形遍計。故名勝義。此即四重勝義。四重世俗。有漏無漏二種依他。皆得名勝義無性。此勝義上無遍計故。名勝義無性。二。真法界名為勝義。今依他上無彼遍計。勝義之性故言勝義無性。言一分者勝義之言。含依他圓成。今說依他勝義。故言一分圓成勝義。言一分者准此而知。
  章。勝義無性者。
  無我法性也。初勝義也。又解於依他上無圓成實義。故云勝義無自性。是即無之義。又釋若約勝義釋依他。但是因緣假有。故非有實自性。故云勝義無自性性。非謂依他中無圓成實勝義。故名勝義無性。
  章。毗溼縛藥者。
  梵言此意說云於諸藥中而置於此有功能藥言有功能如是若以了義經藥置於不了義經中義即顯了餘喻准知。
  章。婆羅泥斯者何名仙人墮處者。
  婆沙說有諸仙人以乘神通過鹿薗王諸綵女。五百仙人得見綵女。遂失神通。墮於薗中。故名墮處。
  章。有上有容者。
  更有過故。名為有上。而義有餘。理猶未盡。名曰有容。
  章。鄔婆尼殺曇分者。
  相傳云名因緣也。或云因果數名。
  章。一百五十千聲聞永盡諸漏者。
  問。此與次前得法眼淨有何別耶。答。亦有別。言得法眼淨者。乃於遠塵初果即得。此約羅漢。故有不同。
  章。謂轉照持者。
  第一時皆名轉法輪。從前未有初轉勸故。第二時名照法輪。說空教時照破有故。第三時名持法輪者。離空離有一向任持故。
  章。若以偏圓機宜漸次者。
  謂以三乘之中各有機宜。皆如來說。各自漸次自果圓證。名曰偏圓。初二三果等皆有偏圓機次。
  章。四阿笈摩等是初時教者。
  謂四阿含是。
  章。須菩提等回心趣大者。
  問。聞大般若既已回心。何故法華復云會三歸一。善現自言於菩薩法心不希樂。答。今言回心。因聞般若悔修於小。為趣大因名回趣也。非趣大已名回趣也。窮子偈中。須菩提等。我自思惟欲出小之方便。撿彼應知。
  章。言有而有亦可言無等者。
  若執依他而是實有。亦名為無。又言有者是言詮。有言而有者即尋其而執有也。如執唯識是實有者亦是遍計。下言無等者亦准此知。
  章。迷情四句者。
  迷四句。一言有者增益謗。遍計是增說為有。二言無者損減謗。依他.圓成亦說欲無。三亦有亦無相違謗。不可一法雙說有無。猶如水火不同體故。四非有非無成戲論謗。准第三句可知。悟情四句者。言無約遍計說。言有據依他.圓成。亦有亦無合說。第四句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