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
 唐 智周撰

法苑義林章決擇記序引

  原夫性相義門至唐大備也。及乎弉師之門出大乘基。富瑜伽之寶林。開唯識之淵府。經無不講。疏無不成。遂權寄百本之名。今章其一。直通於三性幽關。妙發八識蘊奧。蓋百法其炳焉。然文簡略義深邃。未易通曉。是以濮陽製此記。粗提綱紀。廣舉要領。且假設賓主起於問答。難通通之。所以目此記也。予今年夏得諸洛陽書肆。不堪雀躍之至。艸艸謄寫。未加點校。第惜此書魚魯甚多。得此失彼。庶幾他日得善本考訂之云。
  因云本鈔所牒與現流章稍有不同。蓋周師所釋依初成本。南都稱之云唐本者是也。惜今不現行。

  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目錄

卷上本
  總料簡章  五心章

卷上末
  唯識章  諸乘章  諸藏章  十二分教章  斷障章  二諦章  大種色章

卷下本
  五根章  表無表章  歸敬章  四食章  六十二見章  八解脫章  二執章  二十七賢聖章  三科章  極微章

卷下末
  勝定果色章  十因章  五果章  法處色變章  三寶章  破魔章  三慧章  三輪章  三身章

  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目錄(尾)

  

  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卷上本
  總料簡章

    沙門 智周 撰
  章。總辨諸教業宗體名者。
  教業宗體名之五字如次。是下所列五門。時利差別有利之業名為業也。餘四可知。
  章。故世友說非如來語皆為轉法輪者。
  此世友菩薩說婆沙論。於此論中所說非如來語皆轉法輪。
  章。詮八正道教至名輪境者。
  問。此宗何故不取此教以為其因。而以為境。答。見道已前有漏之智名為因。故彼宗不取以為法輪。言教為因即濫彼智。所以彼說教為輪境。苦諦等法即是教也。
  章。大眾部等說者。
  問。此等部法輪與大乘何別。答。亦有別。彼部等說一切佛語皆正輪體。大乘所說唯八聖道名正法輪。餘非正故。與彼別。如文自悉。
  章。唯八聖道是正法輪等者。
  謂正見.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輪輻。正語.正業.正命似轂。正定似輞。
  章。有取識為王者。
  取是煩惱之總名。煩惱體漏。即有漏識名為有取。
  章。三轉法輪於至是正法輪者。
  此引彼文證除八聖道所有佛教並名法輪。助正雖別。總得名輪。即法華經觀十二支亦名法輪。又法華言轉四諦輪。四諦豈總名八聖道。故所引證得通助正。若爾。何故結云故八聖道是正法輪。答。此意結云。由觀四諦無漏慧眼等正能斷惑。故八聖道名正法輪。非總結前無垢稱等。
  章。佛轉三周至甚深法輪等者。
  謂見.修.無學三位名曰三周。如其次第。示相配見道。勸修配修道。作證配無學。又觀於四聖諦境生聖慧眼等者。其聖慧眼是總三世。餘三別配三世可知。問。云何名為十二行相而配三周。答。謂觀四諦。四諦之下皆能生聖慧眼智明覺。且如苦諦之下眼智明覺配前三周。即成十二。餘三諦下各配三周。總成四十八行相也。又示相等三配於四諦。亦成十二。言示相者。此是苦乃至此是道。餘勸修.作證可知。
  章。此生此處此時者。
  生簡過未。即生時也。處謂此處。時彼處時也。與前異也。
  章。自證諦理不信他言者。
  謂解前難引證之文。如入見道自證諦理。知非染故不信他也。又解有隨法行有隨信行。隨法行者自尋教法即便信解。隨信行者要信他言教方能信解。今言自證諦理。即隨法行。二解俱得。
  章。能知圓寂知非恩故者。
  如真見道。能證智圓寂。平等平等。無恩無報。名不知恩。
  章。永棄後業名為斷密者。
  業力難知名之為密。斷此業已更無生處。名無容處。
  章。猶如食吐者。
  如有病人患吐。為藥而食之。時但希除病。不食其味。受資具等亦復如是。但欲資身而求聖道。不生貪著。如維摩經。為不食故所以受食。
  章。然瑜伽論至一向澄淨者。
  謂諸菩薩。一深植正信。二深植清淨。三一向澄淨。四依如來了義經典。前三配前資糧.加行及以見道。即其一信分三種別加行之位。信轉強勝與清淨名資糧。不爾但名正信。
  章。婬欲即是道者。
  婬欲貪愛義。愛彼十二分教名之為道。問。論言彼法起愛恚等著皆名法執。如何今說貪為道耶。答。法執名寬。於諸法中。以名屬義。以義屬名。此作此分別而生愛著。即法執收。令彼惡道不生分別。而以相屬。故非法執。
  章。謂契經.應頌.記別等者。
  意明此三經名不了義也。
  章。又說殟波陀慳貝戎尼等者。
  殟波陀慳者。此云生起義。戎戒尼者。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