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常。空。無我。集。因。生。緣。滅。淨。妙。離。道。如。行。出。上下具觀三十二行。下三品善。
  問頂名。
  答。可動法中最殊勝故。如人之頂。
  問觀行。
  答。亦即觀前三十二行。中三品善。
  問。何故重觀。
  答。為成熟故。
  問忍名。
  答。印可諦理。名之為忍。
  問。此忍有幾。
  答。下中上三。
  問下忍。
  答。印可於前三十二行。
  問中忍。
  答。別作七周減緣。二十四周減行。
  問上忍。
  答。唯一剎那。重觀欲界苦諦下一緣。
  問。世第一名。
  答。有漏道中最第一故。
  問觀行。
  答。亦一剎那。重觀欲苦一緣。
  問。與忍同一剎那重觀欲界苦諦一緣。二有何別。
  答。但勝劣異。
  問異所以。
  答。色界善業。總有九品。下三品善。屬煖位攝。中三品善頂攝。上下上中。忍攝。上上品善。世第一攝。故云但勝劣異。
  問。忍有三忍。與二品善。如何配攝。
  答。上下品。下中二忍。上中品善。上忍攝也。

  三通達位

  問通達位。
  答。苦法智忍。苦法智等。十六心中。前十五心無間。名預流向。第十六心解脫道時。立預流果。
  問。此位齊何。分見修別。
  答。有二行相。一正住果。未斷修惑。皆屬見道。二進修時。即屬修道。

  四修習位

  問修習位。
  答。此有後三果向不同。若於欲界修惑之中。斷至六品。其六無間。五解脫道。名一來向。第六解脫。名一來果。若斷後三。三無間道。二解脫時。名不還向。至後第三解脫。立不還果。又若斷至上八地中七十二品。其七十二。無間解脫二道之中。至七十二無間道時。名阿羅漢向。從初果中正住果後。進修已來。齊此無間道時。是修道位。最后邊際。

  五無學位(附 二無我義)

  問無學位。
  答。謂第七十二解脫道時。證五分法身。立阿羅漢果。
  問。五分法身。
  答。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問無學名。
  答。五分能攝十無學法。名為無學。
  問。十無學法。
  答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正解脫。正智。
  問。十無學法。與五分法身。如何相攝。
  答。正語。正業。正命是戒。正念。正定是定。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是慧。正解脫。正智。是解脫知見。
  問。何羅漢名。
  答。此翻應。應有三義。一應永害煩惱。二不受後有。三受人天供。
  ○問。其二無我。百法攝否。
  答。攝爾何失。
  難云。若言攝者。何法攝也。若云不攝。何言千法萬法不離百法。
  答曰不攝。
  問。恁麼。則攝法不盡也。
  返問彼云。汝欲攝者。其二無我。為是心耶。所耶。色耶。不相應耶。無為耶。若云是者。五位是何。若云非。不攝明。
  問云。爭奈攝法不盡。
  釋云。一切者。不出五位。是心等者。無不攝之。名攝法盡。今二無我。既非五法。故不攝之也。
  問。何知非法。
  答。百法初云。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我。既一切法後。別問無我。即知非法。
  問。若言非法者。應無我理。不離四句。墮百非中。
  答。遮爾是法。我云非法。據實。非法。非非法。
  問。何以故。
  答。若是法者。墮是邊故。若非法者。墮非邊故。若言非法亦非法者。墮兩頭故。若言非法。非非法者。墮中間故。
  問。如是者。亦非不攝。汝何定爾。云不攝也。
  答。且遮爾攝。我言不攝。其實非攝。非不攝。非亦攝亦不攝。非非攝非不攝。
  問。何以故也。
  答。離四句。絕百非故。又解。前五位法。表詮立名。心表緣慮。色表質礙。此二無我。遮詮立號。遮五位法。皆非實我。皆非實法。其表詮者。既有所表攝所表法。其遮詮者。既遮我法。何所攝也。又解。若將旨就詮。在百法攝。六無為是。墮諸數故。若廢詮談旨。二無我是。不墮諸數。何攝之有。
  問。爭知不墮。
  答。既不立名。既知不墮。
  問云。補特伽羅無我。云法無我。此豈非名。
  答。既云無我。與誰為名。名詮於誰。誰為自性。即知非名。
  問。何知廢詮。
  答。既知無人無法。廢詮明矣。
  問。若不攝者。離百法外。應是別有。
  答。雖云不攝。仍上百法。不即離等。
  問。何知爾也。
  答。古云即不即門中不即。離不離門中不離。一不一門中不一。異不異門中不異等。
  問。此說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