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共五十一。亦相連性界受等轉易也。
  動身發語獨為最
  動身發語時。於八箇識中。行相最勝。以有情故也。
  引滿能招業力牽
  引引起也。滿圓滿也。言六識能造業招果。
  發起初心歡喜地
  歡喜地因斷分別我法故。
  此識於初地初心。轉成無漏。以斷有分別我法二執故。
  俱生猶自現纏眠
  無分別我法二執。與生俱生。此時尚未斷。猶纏縛眠伏。以所知障未斷故。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遠行乃第七地也。此地以前漏無漏。間雜而生。至此地後。則俱生二障。永不現行。而純無漏相應心所亦轉為妙觀察智。而圓明照大千矣。

  第七識

  帶質有覆通情本
  七識於三境中。緣帶質境。三性中。惟有覆無記性。有覆者。障蔽真性。通六識情。故本八識也。通情本故。曰相分兩頭生。
  七識緣八識見分。為內自我。七識是心。本識亦是心。所以說。以心緣心真帶質。八識是其本質故。七識既以八識見分。為內自我。則八識見分。即七識本位。八識見分緣色。即七識緣色也。色非真故。曰似帶質。
  問帶質是帶八識本質而生了然。如何是七識的境。八識能藏一切。所藏一切根身器界。我愛執藏。八識便有境了。這境從何來。是從六識來也。便知七識原無體位。其相分從六八兩頭而生。
  隨緣執我量為非
  此識於無分別我法二執。是任運綿綿。故云隨緣執我。
  八大徧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大隨惟八。徧行五。別境止通慧。根本煩惱止具四。貪癡見慢是也。
  恒審思量我相隨
  前五識非恒非審。六識審而非恒。惟此識恒常審推思察量度。執八識見分為我。故曰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四惑八大相應起
  既執八識為內自我。則有情恒處生死長夜。而不自覺。以與四惑八大相應。而起四惑。即根本煩惱四。
  六轉呼為染淨依
  八個識俱為轉識。惟六識作觀。則諸識俱轉故。轉獨加於六識。呼七識為染淨之依。盖六識有分別。七識無分別。有分別依無分別起。以無分別。近無情故。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恒摧
  凡一地中。具初中後三心。即入住出也。此識於初地初心。斷一分無明。便轉成無滿。為似平等性智。以因中轉也。無功用行是八地無分別。我法二執至此盡斷。故曰我恒摧。乃為真平等性智矣。
  六識到第八地。轉妙觀察智。如何七識。初地初心。就轉平等智耶。蓋六識到觀成後。轉妙觀察智。初作觀時。轉為似妙觀察智。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佛果位中。現十種他受用身。十地菩薩。乃所被之機也。

  第八識

  性惟無覆五遍行
  此識因中。於三性中。惟無覆無記性。緣境之時。相應心所。惟五遍行。
  界地隨他業力生
  此識於三界九地之中。隨六識善惡業力而生。以八識無記性故。
  二乘不了因迷執  由此能興論主諍
  此識最微細。所以二乘愚法聲聞。不信有此。惟以前六識。受熏持種。斷了見思。執為如理智。六根互用。執為如量智。以無明全未破故。所以大乘論主。反覆辨論。證有此識也。
  浩浩三藏不可窮
  能持種子不失曰能藏。受染淨等熏曰所藏。七識執為我曰執藏。三藏體用深廣故。凡小不達。
  淵深七浪境為風
  八識如澄湛之淵。由前七個識。攬前境為風。興起波浪耳。
  受薰持種根身器
  此識能受前染淨熏。能持根身器界種子。根是六根。身為內世界。器為外世界。
  去後來先作主公
  惟此識為總報主。
  不動地前纔捨藏  金剛道後異熟空
  第八地為不動地。此識初至此地。纔捨能藏所藏執藏。至金剛道後乃等覺位。異熟者。變異而熟。異時而熟。異類而熟。金剛道後斷生相無明。異熟種子方空也。
  金剛觀智。是智之名。言其堅利。能壞一切無明。有生住異滅。異熟空則瞥起一念無明空矣。
  大圓無垢同時發  普照十方塵剎中
  此識至佛果位中。轉成上品無漏淨體。號無垢識。與相應大圓鏡智。同發起時。普照十方圓明世界。

  唯識略解

  夫搜剔陰陽之奧。囊括造化之精。洞洪濛之源。破渾沌之竅。超儒老而獨高。冠百氏而弘深舍唯識之宗而他求未之有也。夫唯遮境有。識簡心空。遮境則識外無法。簡空則非同枯滅。是以夷斷常之坑。塞生滅之路。圓彰中道刊定因明。魔外望絕。凡聖共遵耳。然識有八種。有心王心所之殊。苟非智慧空靈思量妙絕。豈易窺其庭哉。阿賴耶識等。大略窮其所由生。直以真如。照極反昧。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謂之證自證分。即如醒人。忽爾昏作。人語雖聞。而不能了了。謂之醒耶。又不能了了。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