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法不解。故不信。欲還俗也。後佛方便引信。故得果耳論云。於實德處。不能忍可樂欲。心濁為性。又能障淨信。以依怠情為業然不信者。障道之首。謗法之因。墮三惡道。由此而成也。
  四懈怠者。以聖法上心不繫念。于三寶中。不懇修敬。于善知識處。有法不聽。設聽亦不勤修。故為懈怠。論云。於善惡品修斷事。懶惰為性。能障精進。增染為業。於修斷中。在善可修不修也。於惡可斷不斷也。是故精進之念。永不入也。即貪嗔痴染心。自然增長。故名懈怠。
  五放逸者。如馬無繩。如鳥無籠。故放而逸之。放者不收心也。逸者野也。以任性而為之也。故放逸。是破戒之根。造業之首領。故放逸者。障精進之善也。論云。於染淨品中。不能防修。縱逸為性。障不放逸善。增惡損善為業。不能防修者。謂不能防護身口意三業過非。故不能修身口意三業持戒行。故名放逸。
  六失念者。由前懈怠放逸故。所以失于正念。而不能入與出世法遠之遠矣。論云。於所緣境。不能明記為性。能障正念入道。散亂所依為業。由不能明記聖道。故心散亂矣。是名失念。
  七散亂。問掉舉與散亂二心何別。答。掉舉是外境奔馳。散亂者。內心不寂靜。或一時為善念。或一時為惡念。或信或不信。或解或不解。或修此不成。又別另再修。如童子性。心無定準。故是障道之本耳。論云於諸所緣。令心流蕩為性。能障正定依惡慧為業。如人走內道。又入外道。攪雜邪正之念。故名散亂耳。
  八不正知。云不正知者。如外道等。隨于斷常二見。或參禪人。得少為足。隨無相見。撥無因果。如觀教人。落于語言文字。而成誑慧或落種種己見。執取不捨。故名惡見。論云。於所觀謬解為性。能障正知悔犯為業。正知者。即八正道中之語。謂正見故。得正思惟。由正思惟故。得發語正耳。是入大道之源也。若不正見者。墮三惡道之相也。
  五識同依淨色根
  論云。淨色根者。簡非浮塵。即五根塵。又言依根。即淨色根。簡非依境。即五塵境。何則。以前五塵境上。無發識故。如勝義根壞時。即如眼光失等。設若有境。識亦不起。故唯淨色根。有光能發識故。又非內五根浮塵。亦非外之五塵中境。而生識故。故淨色者。是勝義根。最微細故。最淨妙故。如月之光。如華之映。印諸像故。是以光映之微。唯天人見之。非浮塵根。乃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所成。淨色是細色故。難可見也。問。既五根俱有淨色之光。為是同時發識。為是遇境緣而生。答。遇境緣而生識也。非同時也。何則。以單根不發。獨境不生。以和合故。而生識也。如人在屋內睡著。忽聞雷聲。即惺者何也。由耳之淨色根中之光應之。若非淨色光應。何能聞聽聲耶。若無聲塵之境。即耳識亦不生也。由遇聲境緣故。方得生識者此矣。故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者。在後文中論也。問。淨色根中生滅。即見相二分。為是淨色根中。同生。為識自生耶。答。是第八識內見分種生。相分是第八識四大種所成。淨色根光印。而生相分。若不遇境緣時識等亦不生也。即相分。亦不現也。問。是前後起。則同時耶。答。是同時起。如牛二角。如鏡現像。光影同時。無前後際故成現量。故現即屬相分。量即屬見分。又問。見相二分與種又何差別。答。種屬藏識若不遇境緣。即無種子功能。由遇緣。三和合故。始成見相二分彰露。即顯種子功能。此二種子者。內八識中。引業種子性力。故外現見相二分。是內種子果也。又問既相分是淨色根生。而淨色根。又是四大種成。豈非是外生。亦非藏識生也。答。淨色根及四大相分。俱屬第八內識中相分。況此相分。亦是第八識內中引業種生。故四大種成淨色根相分。如鏡即四大種。與鏡光即淨色根不相離故。無二體也。豈非內乎。故云。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故界者。因也。以無始時來。一類見相二分種子。相續不斷。一切法等依者。即生五識現量。一切見相二分。六識現行等法。故見種相種是內分中八識生滅引種。之所生也。故引業種如線。見相二分。現量現行等如幻。若心若色內外等法。俱是種子性力。之所串也。信矣。又問。如人中五淨色根。亦有全具。亦有不全。若全可知。若不全者。如矇人亦有向求無眼光。亦有半路而失。耳鼻舌等。亦復然也。是缺不缺者。即云阿耶。答。非無眼也。以浮塵四大肉眼根在。唯是失淨色根也。亦在往昔中過非。今生招異熟果。眼根中。欠一淨色根也。故不能發眼識只緣黑境境。如善住隨惡道中。來生人間。在母胎中。即無眼也。以宿生中罵僧無眼。故招此報也。餘者例知。
  九緣七八好相隣
  論云。眼以九緣生。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七。後三。五三四。言九緣生者。一境二空。三淨色根。四明。五六識。六七識。七根本識。八作意。九種子。而生眼識一境是觀所緣緣所緣是境。能緣是心。二增上緣。謂空明根識作意等。是增上緣。三種子即因緣變。四無間緣。是九緣中。具四緣也。而生眼識。耳識唯從八種緣者。唯除明者。即日月燈明也。故只八緣。而生耳識。鼻舌身三識。又除空也。只七緣耳故眼耳二識。離中知。鼻等三識合中知。後三者。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