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八識規矩纂釋
 明 廣益纂釋


  此規矩纂釋者以古解。單用論文。故學者難入。今時有證義.集解。亦互有出入。故學者猶難取裁。今此纂以古補註為主。互取二家及本論釋文。融成一貫而參以直解。詳略相因遞相發明。但專境量。以心所行相已備於百法纂中。故此不重出。頗省繁厭。然字[?夕]有本全非己意。妄竊為己見也。此乃侍者廣益初入唯識法門。老人教以研窮下手處。使探討一過便見穩當。若字字經心則見解不謬。故精心參考以備遺忘。非為呈之大方也。
  天啟壬戍夏日七十七翁憨山老人手批

  

  八識規矩頌

    明 匡山五乳 廣益 纂釋
  八識者。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前六從依得名。第七相應立號。第八功能受稱。如百法中解。規矩者。初玄奘大師糅成唯識論就。窺基法師乃奘師弟子。因見本論十卷文廣義幽。遂請奘師集此要義名集施頌。集諸法義惠施眾生。將八箇識分為四章。每章作頌一十二句。將五十一心所各派本識位下。有多寡之不同。條然不紊故稱規矩。然論雖十卷。其義盡此四十八句包括無遺。可謂最簡最要。為一大藏教之關鑰。不唯講者不明難通教綱。即參禪之士若不明此亦不知自心起滅頭數。所謂佛法之精髓也。良以一真法界圓明妙心。本無一物了無身心世界之相。又何有根境對待妄想分別之緣影乎。原此心境皆因無明不覺。迷此一真法界。不生不滅真心與生滅和合變為阿賴耶識。依此識變起見.相二分。故見為心。相為境。故緣塵分別好醜取捨者。皆妄識耳。若了心境唯識則分別不生。一心圓明永離諸相矣。今以未悟一心。故須先了唯識心境。則生滅心行當下消亡。一心可入耳。此頌大綱單舉八識心王緣境之時。境有好醜故心所從之執取。起憎愛取捨。故作善作惡。善惡為因故感苦樂二報為果。然此八識心王本無善惡。而能造業者乃五十一心所助成心王以造善惡之業。則業力牽引受苦受樂。眾生生死之法唯此而已。此中開列八識。各具心所多寡之不同。造業有強弱之不一。分別皎然。使學者究心了知起滅下落。易於調治耳。以眾生日用見聞覺知不離心境。其能緣之心具有三量。謂現量.比量.非量。言現量者。現謂顯現。量謂量度。以第一念現前明了。不起分別。不帶名言。無籌度心。親得法體。如鏡現像。又如見山便知是山。見水便知是水。不假分別。故名現量。言比量者。比擬量度而知其然。如隔墻見角知彼有牛。隔山見烟知彼有火。以同時率爾意識隨見隨即分別即屬比量。以有比度故名比量。言非量者。若心緣境時。於境錯謬虗妄分別不能正知。境不稱心名為非量。此三量乃能緣之心也。而所緣之境亦有三。謂性境.帶質境.獨影境。性境者。乃現量所緣。言性者實也。謂根塵實法本是真如妙性。無美無惡。以能緣之心無分別故。境無美惡是為性境。頌云。性境不隨心。謂此根塵等相分皆有實種生。不隨能緣見分種生。故此性境以實五塵為體。具能所八法成故。帶質境者。乃比量所緣。其帶質境有真有似。以六七二識各有所緣故。若六識外緣五塵。比度長短方圓美惡等相。屬第二念意識分別。故為比量。以此長短等相是帶彼外境本質。變帶生起。名似帶質。以是假故。故云以心緣色似帶質。中間相分一頭生。謂單從能緣見分起故。獨影有二。謂有質.無質。其意識緣五塵過去落謝影子。名有質獨影。亦名似帶質。若意識緣空華兔角等事。名無質獨影。此似帶質。并有無質獨影皆從能緣見分所變假相分。故曰獨影唯從見。此三以第六識見分所變假相分為體故。真帶質境者。即以心緣心。故云。以心緣心真帶質。中間相分兩頭生。謂七識緣八識見分為我時。其相分無別種生。一半與第八所緣本質同種生。一半與第七能緣見分同種生。從本質生者即無覆性。從能緣見分生者即有覆性。以兩頭攝不定。故曰。帶質通情。本以能所同一見分所變故。名真帶質。此心境之辨也。以心境對待。境有逆順好醜。則能緣之心依之而起憎愛取捨等。故起惑造業染成善惡二性。所感將來受苦樂二報。故心王則有苦受樂受。若不起善惡屬無記性。則平平受。因此受亦有三。所以三界眾生上下升沉輪迴苦樂不忘者。皆由唯識內習熏變發起心境。由是三量.三境.三性.三受故。不能出離生死。皆心意識之過也。故論云。眾生依心意意識轉。今唯識宗因凡夫日用。不知苦樂誰作誰受。外道妄立神我。二乘心外取法。故佛說萬法唯識。使知唯識則不出自心。以心不見心。無相可取。正是要學者直達自心本無此事耳。今八識頌而稱規矩者。只是發明心境。其所作善作惡皆是心所助成。以各具多寡之不一。故力有強弱之 等。此唯識之大綱也。其心所法已見百法。今預列心境。則臨文不必繁解。恐礙觀心耳。

  ○五識頌

  性境現量通三性
  此下十二句。頌眼.耳.鼻.舌.身等五轉識也。首句先頌五識境量與三性。問。前五轉識未轉依位。於三量中定屬何量。於三境中定屬何境。答。前五識量屬現量。